时间: 2025-05-04 10:41: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41:46
“儿妇”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儿子的妻子,即儿媳妇。它是一个家庭关系词汇,用来描述家庭成员之间的特定关系。
在不同的语境中,“儿妇”的使用可能会有所不同:
“儿妇”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儿”(儿子)和“妇”(妇女)组成,反映了其字面意义。在古代汉语中,这个词汇就已经存在,用来描述特定的家庭成员关系。
在**传统文化中,儿妇与婆婆的关系常常被赋予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意义。这种关系在传统观念中往往伴随着特定的角色和期望,如孝顺、服从等。
对于许多人来说,“儿妇”这个词汇可能会引发关于家庭、传统和代际关系的复杂情感。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家庭和谐或紧张的情景。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与家庭聚会、节日庆祝或日常互动等经历相关。例如,家庭聚餐时,儿妇可能会负责准备食物或照顾老人。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儿妇”这个词汇用来描绘家庭关系的微妙变化,如:
春风拂过庭院,儿妇的笑语盈盈, 岁月在指尖流转,家的温暖如昔。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温馨的家庭场景,儿妇在厨房忙碌,孩子们在旁边嬉戏。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家庭成员的笑声和日常对话。
在不同文化中,描述儿子妻子的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英语中,通常使用“daughter-in-law”来指代这个角色。
“儿妇”这个词汇在中文中是一个描述家庭关系的重要词汇。它不仅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特定关系,还承载了文化和社会的期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好地沟通和理解家庭动态。
1.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
2.
【妇】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帚”,右边是“女”。从女持帚,表示洒扫。本义:已婚的女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婦,服也。从女,持帚,洒埽也。会意。谓服事人者。 、 《广雅》-女子谓之妇人。 、 《仪礼·士丧礼》。注:“妻妾子姓也。”-妇人侠床。 、 《礼记·曲礼》-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组词】
少妇;孕妇;媳妇;妇驵、 妇政、 妇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