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24: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24:48
词汇“内眄”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文雅且古风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典文学作品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内眄”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内眄”的字面意思是向内看,即内心的审视或自我反省。在古代文学中,它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深思熟虑、自我反省的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内眄”常用于描述人物的内心活动,特别是在面对重大决策或情感纠葛时。在口语和现代文学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可能被更通俗的词汇如“反思”、“自省”所替代。
“内眄”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频率在古代文学中较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降低,可能因为其文雅和古风的特性,不太符合现代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
在**传统文化中,自我反省被视为一种美德,因此“内眄”在古代文学中常被用来赞扬那些能够深刻自我反省的人物。
“内眄”给人一种深沉、内敛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静谧的夜晚、孤独的思考者,以及对生命深层次的探索。
在现代生活中,“内眄”可以用于描述那些在繁忙和喧嚣中仍能保持内心平静,进行深刻自我反省的人。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内眄”来表达一种深邃的情感:
夜深人静,我内眄于心,
星光点点,映照着我的思绪。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孤独的身影在月光下静静思考;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轻柔、深沉的旋律,如古典音乐,来增强“内眄”带来的情感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内眄”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英文中的“introspection”(内省)可以传达相似的含义。
“内眄”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和情感深度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不多,但它能够丰富语言表达的层次,增加文学作品的深度和韵味。在学*语言和文学时,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对于提升语言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都是有益的。
1.
【内】
里面。与“外”相对。
【引证】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一室之内。 、 《世说新语·雅量》-郗犹在帐内。 、 《世说新语·贤媛》-东海家内则郝夫人之法,亲陵家内范钟夫人之礼。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一板内有重复。 、 清·姚鼐《登泰山记》-数里内无树。
【组词】
海内;关内;内牵
指某一群体或某一物体的中间。常指国内或朝廷内。
【引证】
《论语·季氏》-动干戈于邦内。 、 汉·贾谊《过秦论》-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内,名词作状语,译时加介词“对”,为“对内”。) 、 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组词】
内叛、 内患、 内事、 内睦、 内噬、 内寇
2.
【眄】
(形声。从目,丏(miǎn)声。)本义:斜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目一闭一开审谛而视也。一曰袤视也。-眄,目偏合也。 、 《苍颉篇》-旁视曰眄。 、 《列子·黄帝》-一眄而已。 、 《淮南子·览冥》。注:“视无智巧貌也。”-兴眄眄。 、 《庄子·山木》-虽羿、逢蒙不能眄睨也。 、 《史记·邹阳列传》-众莫不按剑相眄者。 、 陶潜《归去来辞》-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组词】
眄眄、 眄眩、 眄视、 眄睨、 眄视指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