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3:25: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25:20
“如嚼鸡肋”这个成语源自《三国演义》,形容事情做起来没有多大好处,不做又觉得可惜,就像吃鸡肉时遇到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基本含义是指某事物或行为的价值不大,但又难以完全放弃。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物在面对某种选择时的矛盾心理,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对于科举考试的态度就可以用“如嚼鸡肋”来形容。在口语中,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某件事情的无奈和犹豫不决。在专业领域,如经济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某些投资项目的边际效益不高。
同义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鸡肋;无足轻重 反义词:不可或缺;至关重要;必不可少
同义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与“如嚼鸡肋”意思相近,都表达了某种事物的价值不高但又难以放弃的矛盾心理。反义词则表达了某事物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
“如嚼鸡肋”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在攻打汉中时,面对进退两难的局面,形容汉中为“鸡肋”,意指其价值不大但又难以放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表达类似的矛盾心理。
在文化中,“如嚼鸡肋”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在面对选择时的矛盾心理,尤其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权衡利弊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议题。这个成语也体现了人对于“中庸之道”的追求,即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找平衡点。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无奈和犹豫。它让人联想到在面对选择时的矛盾和挣扎,以及在做出决定前的反复思考。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影响人们在表达类似情感时的语言选择。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比如在选择职业道路时,面对几个不同的机会,每个都有其优点和缺点,让我感到如嚼鸡肋,难以做出决定。
在诗歌中,可以将“如嚼鸡肋”融入到描述人物内心矛盾的诗句中:
心中千般思绪,如嚼鸡肋难舍弃,
夜深人静时,独坐窗前叹息。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坐在桌前,面前摆着一盘鸡肉,手中拿着一根鸡肋,表情犹豫不决。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旋律缓慢、充满忧郁情感的乐曲,来增强这种犹豫和无奈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Pyrrhic victory”(皮洛士式的胜利),意指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代价太大,得不偿失。这个表达与“如嚼鸡肋”有相似之处,都表达了某种行为的边际效益不高。
“如嚼鸡肋”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人们在面对选择时的矛盾心理。通过深入学这个成语,我不仅增强了对中文成语的理解,还提高了在不同语境下运用成语的能力。
夫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公元217年,夏侯渊被刘备杀死,汉中失守。曹操率大军前去汉中,双方对峙几个月,曹军处境越来越不妙。一天晚上曹操吃饭发现汤中有鸡肋,随口说出“鸡肋”两字,被杨修误以为是退兵的意思。第二天曹操果然下令回师
这样做就~一样。
1.
【如】
(会意。从女,从口。本义:遵从,依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此字疑从女,若省声。女子从人者也。-如,从随也。 、 《左传·宣公十二年》。杜预注:“如,从也。”-有律以如己也。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 《柳宗元《三戒》-犬皆如人意。
【组词】
如命、 如志、 如令
2.
【嚼】
义同“嚼(jiáo),用于某些复合词和成语。
【引证】
《玉篇》-嚼,噬嚼也。 、 《通俗文》-咀啮曰嚼。 、 《尔雅·释兽》。注:“食之已久,复出嚼之。”-牛曰齝。
【组词】
咀嚼;嚼血、 过屠门而大嚼
3.
【鸡】
(形声。从鸟,奚声。本义:家禽名。雄鸡可以报晓) 鸟纲雉科家禽,品种很多,喙短锐,有冠与肉髯,翅膀短,尤指普通家鸡(Gallus gallus)。
【引证】
《说文》-雞,知时兽也。从隹,奚声。籀文从鳥。 、 《汉书·五行志》-雞者,小兽,主司时起居人。 、 《礼记·月令》-食菽与雞。 、 《礼记·曲礼》-雞曰翰音。 、 《易·说卦传》-巽为雞。 、 《周礼·大宗伯》-工商执雞。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鸡栖于厅。
【组词】
鸡男、 鸡坊、 鸡肤、 鸡鹜
4. 【肋】 衣裳肥大,不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