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42: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42:42
判语:这个词通常指的是法官或裁判在做出判决时所使用的正式语言,用以阐述判决的理由和结果。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判语也可以指任何形式的正式裁决或评语。
判语一词源自汉语,其中“判”字意味着判断或裁决,“语”字则指语言或话语。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使用,随着法律体系的发展,其含义和使用场景逐渐固定。
在**文化中,判语常常与公正和权威联系在一起,反映了社会对法律裁决的尊重和信任。在现代社会,判语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是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
判语往往给人以严肃和权威的印象,它代表了法律的威严和不可侵犯性。在个人层面,判语可能引发对正义和公平的深层次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直接使用“判语”这个词,但在讨论法律问题或观看法庭剧时,这个词的概念是不可或缺的。
在创作一首关于正义的诗时,可以使用判语来强调法律的裁决力量:
在正义的天平上,判语如雷霆, 裁定了黑白,不容一丝偏颇。
想象一个庄严的法庭,法官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每一句判语都如同重锤敲打在心上,这种场景往往伴随着严肃的音乐和庄重的氛围。
在英语中,与“判语”相对应的词汇可能是“judgement”或“ruling”,它们在法律语境中有着相似的含义,但在日常使用中可能更为常见。
通过对“判语”的深入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语言的严谨性和权威性。这个词不仅在法律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也在文化和文学中扮演着角色,反映了社会对正义和法律的尊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判语”对于传达法律信息和维护语言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1.
【判】
(形声兼会意。从刀,半声。从刀,表明其意义与刀有联系。“半”是把牛分开。本义:分,分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判,分也。 、 《诗·周颂·访落》-继犹判涣。 、 《左传·庄公三年》-纪于是乎判。 、 《国语·周语中》-若七德离判,民乃携贰。 、 柳宗元《封建论》-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
【组词】
判割、 判妻、 判散、 判礼、 判迹、 判裂
2.
【语】
告诉,使知道。
【引证】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 《论语·阳货》-吾语女。 、 《三国志·方使传》-若引其许,若至,语人。 、 晋·干宝《搜神记》-夫语妻曰:“为王作剑,三年乃成…往必杀我。” 、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贫者语于富者曰…
【组词】
语言、 语其友;不以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