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9:34: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9:34:44
季秋: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在**传统节气中,季秋通常指的是秋分后的一个月,此时天气逐渐转凉,秋意渐浓,是收获的季节。
文学语境:在古典文学中,季秋常被用来描绘萧瑟的秋景,如杜甫的《登高》中有“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描写,展现了季秋的凄凉美。
口语语境:在日常口语中,季秋可能简单地指代秋天的某个时段,人们会用它来描述天气变化或季节性的活动,如“季秋时节,天气转凉,适合户外活动。”
专业领域:在农业或气象学中,季秋可能特指某个具体的气候或农事活动的时间段。
同义词:深秋、暮秋、晚秋
反义词:初秋、仲秋
词源:季秋一词源于**古代对季节的划分,季指的是季节,秋则是指秋天。
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季秋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不同的文学作品和方言中,其使用可能有所差异。
在**文化中,季秋常与丰收、感恩和家庭团聚联系在一起,如中秋节就是在季秋时节庆祝的,象征着团圆和丰收。
季秋给人以宁静、成熟和略带忧伤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落叶、凉风和收获的喜悦,同时也可能引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在个人的生活经历中,季秋可能与特定的记忆或活动相关联,如每年的这个时候,家人会一起赏月、吃月饼,享受团聚的时光。
在诗歌中,季秋可以被用来营造一种深沉的氛围:
季秋之夜,月华如练,
落叶随风,舞动在寂静的街。
心中思念,随月光蔓延,
在这收获的季节,愿你安然。
视觉联想:季秋可能让人联想到金黄的稻田、红透的枫叶和明亮的月光。
听觉联想:季秋的夜晚,可能伴随着秋虫的鸣叫和远处传来的收割机的声音。
在其他文化中,如日本,季秋(秋の終わり)也有类似的含义,但可能与特定的节日或*俗相关,如赏红叶。
季秋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化,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文化的感知和理解。
1.
【季】
(会意。从子,从稚省。“稚”亦兼表读音。本义:即排行最后的)。
同本义(与“老”相对)。
【引证】
《说文》-季,少称。 、 《仪礼·士冠礼》。注:“伯、仲、叔、季,长幼之称。”-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 、 、 《白虎通》-季者,幼也。 、 《诗·召南·采蘋》-有齐季女。 、 《明史·太祖本纪》-生四子,太祖其季也。
【组词】
季女、 季父、 季指、 季弟
2.
【秋】
(象形。甲骨文字形为蟋蟀形,虫以鸣秋,借以表达“秋天”的概念。另一写法,是蟋蟀形下加“火”字,表示秋天禾谷熟,似火灼。籀文又添加“禾”旁。本义:收成,成熟的庄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秋,禾谷熟也。 、 《尔雅》-秋为白藏。又,秋为收成。 、 《春秋繁露·官制象无篇》-秋者,少阴之选也。 、 《月令章句》-百谷名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 、 宋·范成大《颜桥道中》-处处田畴尽有秋。 、 赵树理《福贵》-收过了秋,天气一凉,病就重起来。
【组词】
麦秋、 秋麦、 秋禾、 秋成、 秋苗、 秋实、 秋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