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6:45: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6:45:01
“尧年”一词源自古代,特指尧帝统治的时期,这是一个在历史上被视为理想政治和道德典范的时代。字面意思指的是尧帝在位的那段岁月,基本含义是象征着和平、繁荣和道德高尚的时期。
在文学中,“尧年”常被用来比喻一个理想的社会状态或政治清明时期。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政治话题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政治学,这个词用于具体讨论古代**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同义词“黄金时代”和“太平盛世”都强调了繁荣和安宁,但“尧年”更具体地指向了尧帝统治的特定历史时期。反义词则代表了与“尧年”相对的动荡和不安定时期。
“尧年”直接来源于**古代的历史人物尧帝,其词源清晰,演变主要体现在文学和历史叙述中,作为理想政治时期的象征。
在文化中,尧年被视为道德和政治的典范,反映了古代人对理想统治者的期待和对和谐社会的向往。这种观念至今仍影响着**社会的价值观和政治理念。
“尧年”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敬仰和向往,联想到的是一个没有冲突、人人平等的社会。这种联想可能激发人们对更好社会的追求和创造。
在个人经历中,讨论“尧年”可能是在学***历史或参与有关政治理想的讨论时。例如,在历史课上,老师可能会用“尧年”来启发学生思考理想社会的构成要素。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愿此世如尧年,风调雨顺,民安国泰。”
视觉上,“尧年”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山水画,描绘和谐的自然与社会景象。听觉上,可能联想到古筝或笛子的音乐,传达出宁静和深远的感觉。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尧年”的词汇,但类似的理想化历史时期或人物(如古希腊的“黄金时代”)在不同文化中都有所体现。
“尧年”作为一个历史和文化符号,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的政治和社会理想,也启发我们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类似的和谐与繁荣。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
1.
【尧】
(会意。从垚(yáo),从兀。“垚”是土高,兀(wù)高耸突出,所以“尧”表示高。本义: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尧,高也。 、 《书·尧典》。马注:“翼善传圣曰尧。”-曰若稽古帝尧。 、 《论衡·须颂》-尧亦美谥也。 、 《白虎通·号》-尧犹荛荛也,至高之貌。 、 《风俗通·皇霸》-尧者,高也,饶也。
中国古代的皇帝陶唐氏之号。生于伊,嗣后耆,故称伊耆氏;初封陶,后徙唐,又称“伊唐氏”。
【引证】
杜审言《蓬莱三殿传宴》-长此戴尧天。 、 《红楼梦》-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皆应运而生者。
【组词】
堯、 尧天、 尧封
2.
【年】
(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小篆字形,从禾,千声。本义:年成,五谷成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秊,谷熟也。 、 《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 《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 《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秊。 、 《左传·桓公二年》。疏:“年训为稔。”-有年。 、 《书·多士》-尔厥有干,有年于芘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