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2:32: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2:32:11
词汇“巾笈”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下面我将从各个角度对“巾笈”进行分析:
“巾笈”由两个字组成:“巾”指的是一种用来包裹或覆盖的小布片,如头巾、手巾等;“笈”则指的是古代用来装书或文具的箱子,类似于现代的书包或文具盒。因此,“巾笈”字面意思是指用巾包裹的笈,即用布包裹的书箱或文具箱。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巾笈”常用来形容士人或学子携带书籍和文具的情景,象征着学问和求学的精神。在口语和现代文学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但在某些古风或文艺作品中,仍可能出现以营造特定的氛围。
“巾笈”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减少,现代汉语中已不多见。
在古代**,士人求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携带巾笈象征着对学问的追求和对知识的尊重。这个词汇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教育和文化的重视。
“巾笈”一词给人以古朴、文雅的联想,让人想到古代士人的风范和求学的艰辛。它唤起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和对学问的敬仰。
由于“巾笈”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现代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化活动或历史剧中,可能会遇到与“巾笈”相关的场景。
在创作古风诗歌或小说时,可以使用“巾笈”来描绘古代学子的形象,增添作品的历史氛围和文化底蕴。
想象一个古代书生,背负着用布包裹的书箱,行走在青石板铺就的古道上,这样的画面可以唤起一种古典美的视觉联想。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巾笈”的词汇,但类似的物品和概念,如书包、文具箱等,在不同文化中都有存在。
“巾笈”作为一个古雅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古代*的教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词汇量,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1.
【巾】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布巾下垂之形。本义:佩巾,拭布,相当于现在的手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巾,佩巾也。 、 《仪礼·士冠礼》-沐巾一。 、 《礼记·内则》-盥卒授巾。 、 《仪礼·士丧礼》-布巾环幅不凿。 、 《仪礼·特牲馈食礼》-静其巾幂。 、 《战国策·魏策》-儿女共沾巾。 、 宋·张俞《蚕妇》-归来泪满巾。 、 清·林觉民《与妻书》-巾短情长。
【组词】
花巾;小丝巾;巾栉、 巾帚、 巾帨
2.
【笈】
(形声。从竹,及声。本义:竹书箱)。
同本义。多用竹、藤编织,用以放置书籍、衣巾、药物等。
【引证】
《说文》-极,驴上负也。从木,及声,读若急,字亦作笈。 、 《史记·苏秦传》-负笈从师。 、 《周处风土记》-笈,谓学士所以负书箱。
【组词】
笈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