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7:00: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7:00:17
“十年浩劫”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描述一个持续十年的巨大灾难或动荡时期。在语境中,它特指19年至197*年的“文化大革命”,这是一场由*发起的政治,导致了广泛的社会动荡、政治迫害和文化破坏。
在文学中,“十年浩劫”常被用来描述那段时期的苦难和混乱,如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残酷现实。在口语中,老一辈人可能会用这个词来回忆那段艰难的岁月。在专业领域,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会用这个词来分析和研究这一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影响。
同义词:十年动乱、文革时期 反义词:十年繁荣、十年和平
“十年浩劫”这个词源于对“文化大革命”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成为了指代那段特定历史时期的常用词汇。
在**,这个词带有强烈的负面情感色彩,因为它代表了国家和社会的一段痛苦历史。它提醒人们反思历史,避免重蹈覆辙。
提到“十年浩劫”,我感到沉重和悲哀,因为它代表了无数人的苦难和牺牲。这个词让我联想到历史的教训和和平的珍贵。
在我的家族中,长辈们常常提起他们在十年浩劫中的经历,这些故事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与稳定。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那十年浩劫的阴影下,希望如烛火般摇曳,却从未熄灭。”
看到“十年浩劫”这个词,我可能会联想到黑白的老照片和沉重的历史纪录片配乐。
在其他国家,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历史**,但类似的长期动荡时期,如苏联的“大清洗”,可以用类似的方式来描述。
“十年浩劫”这个词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标记,它提醒我历史的教训和和平的珍贵。在学*语言和表达时,了解这样的词汇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1.
【十】
(指事。甲骨文象用一根树枝代表十,金文象是结绳记数,用一个结表示十。后来一点变成了一横。本义:九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十,数之具也。—为东西,|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 、 《左传·僖公四年》疏-十是数之小成。 、 《诗·小雅·六月》-十亩之间兮。 、 《管子·七法》-兵也者,审于地图,谋十官。 、 葛洪《抱朴子·用刑》-天下欲反,十室九空。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组词】
十里长亭、 十番、 十牌、 十地、 十生九、 十方地面、 十方常住、 十有九就
2.
【年】
(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小篆字形,从禾,千声。本义:年成,五谷成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秊,谷熟也。 、 《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 《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 《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秊。 、 《左传·桓公二年》。疏:“年训为稔。”-有年。 、 《书·多士》-尔厥有干,有年于芘洛。
3.
【浩】
(形声。从水,告声。本义:水势浩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浇者,许以声训。”-浩,浇也。从水,告声。虞书曰:“洪水浩浩。 、 《字林》-浩,遶也,水大也。 、 《广雅》-浩,浩流也。 、 《楚辞·怀沙》-浩浩沅湘。 、 《淮南子·俶真》-浩浩瀚瀚。 、 《淮南子·地形》-曰浩泽。
【组词】
浩波、 浩汗、 浩洋
4.
【劫】
(会意。从力,去声。本义:以强力使对方欲去而不得)。
威胁;威逼。
【引证】
《说文》-劫,人欲去,以力胁止,曰劫。 、 《礼记·儒行》-劫之以众。 、 《战国策·秦策》-已珉欲以齐秦劫魏。 、 《荀子·解蔽》-故口可劫而使墨云。 、 《淮南子·精神》-不可劫以死生。 、 《汉书·高帝纪》-因以劫众。 、 宋·苏洵《六国论》-积威所劫。
【组词】
劫杀、 劫略、 劫盟、 劫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