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8:19: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8:19:07
词汇“北音”在汉语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它没有明确的、广泛接受的基本定义。因此,我们将从最契合的角度进行分析,即从字面意思和可能的语境出发。
“北音”字面意思指的是来自北方的声音或语音。在汉语中,它可以指北方方言或口音,尤其是在讨论方言学或语音学时。
由于“北音”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并不复杂。它直接由“北”和“音”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方向和声音。
在**,方言和口音往往与地域文化紧密相关。北方口音可能与北方人的直爽、豪放的性格特点相联系。
“北音”可能让人联想到北方广阔的土地、寒冷的气候和北方人的热情。它可能带有一种亲切和温暖的情感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来自北方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他们的口音,并用“北音”来形容。
在诗歌中,可以用“北音”来描绘北方人的生活场景:
北风吹过,带来远方的北音,
那是家乡的呼唤,是亲人的问候。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北音”的词汇,但会有描述特定地区口音的词汇。
“北音”作为一个描述北方口音的词汇,虽然在日常交流中不常用,但在文学和语言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它帮助我们理解和欣赏不同地域的文化和语言特色。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1.
【北】
方位名。与“南”相对。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 、 《老子》。王力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万物负阴而抱阳。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 、 宋·苏轼《石钟山记》-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北向坐。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北向。
【组词】
正北;西北;东北;北邙、 北闱(清代在顺天(今北京)的乡试称“北闱”,在江宁(今南京)的乡试称“南闱”、 北里、 北阙、 北鄙、 北雍、 北邙乡女、 北津
败逃的军队。
【引证】
《战国策·燕策一》-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
2.
【音】
(指事。从言含一。甲骨文“言、音”互用,金文、小篆在“言中加一横,表示所发之音。本义: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 、 《白虎通·礼乐》-八音。一说笙、祝、鼓、箫、琴、埙、钟、磬也。 、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 、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夫音,乐之舆也。 、 《庄子》-鸡狗之音相闻。 、 宋·苏轼《石钟山记》-北音清越。 、 清·姚鼐《登泰山记》-鸟兽音迹。
【组词】
音颡、 音强、 音制、 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