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24: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24:20
词汇“暴骸”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暴”通常指暴露、显露或暴力,而“骸”指尸骨或遗骸。结合起来,“暴骸”可能指的是暴露的尸骨,或者因暴力行为导致的尸体暴露。由于这个词汇不常见,以下分析将基于这种可能的解释进行。
“暴骸”字面意思是指暴露在外的尸骨,可能由于战争、灾难、犯罪或其他暴力行为导致。
由于“暴骸”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描述战争或灾难后的惨状,强调死亡的残酷和无尊严。
由于“暴骸”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不详。可能是由“暴”和“骸”两个字组合而成,用以描述特定的惨状。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暴骸”可能被用来描述战争、灾难或犯罪现场的惨状,强调死亡的无尊严和悲剧性。
“暴骸”这个词会带来强烈的负面情感,如恐惧、悲伤和愤怒。它让人联想到死亡的残酷和无尊严,以及生命的脆弱。
由于“暴骸”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遇到与该词汇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使用“暴骸”来描绘战争或灾难的惨状,增强作品的情感深度和视觉冲击力。
结合图片或视频,可以展示战争或灾难后的惨状,如暴露的尸骨和破败的场景,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exposed corpses”或“scattered bones”可以传达相似的意象。
“暴骸”这个词虽然不常用,但它能够有效地传达战争、灾难或犯罪现场的惨状,强调死亡的残酷和无尊严。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词汇量和表达能力。
1.
【暴】
(会意。古文从日,麃声。从日出艹米。本义:晒)。
同本义。
【引证】
《广韵》-暴,日干也。曝,俗。 、 《小尔雅》-暴,晒也。 、 《考工记》-书暴诸日。 、 《孟子》-一日暴之。 、 《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偃卧日中也。”-暴于南荣。 、 《左传·宣公十二年》-今我使二国暴骨。 、 《颜氏家训·书证》-言日中时必须暴晒,不尔者,失其时也。
【组词】
一暴十寒;暴炙、 暴背、 暴浣
2.
【骸】
(形声。从骨,亥声。本义:胫骨,小腿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骨空论》曰:‘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然则正谓胫骨为骸矣。”-骸,胫骨也。 、 《素问》-骸下为辅,辅上为腘。 、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析骸而炊之。 、 《齐民要术》-[相马]臂欲大而短,骸欲小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