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14: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14:41
惺惺作态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装模作样”,形容人故意表现出一种不真实的、做作的态度或行为,通常带有贬义。这个词汇强调的是一种虚伪和不真诚的表现。
惺惺作态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具体词源不详,但其使用历史悠久,广泛存在于各种文学作品和日常语言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传统文化中,真诚和直率被视为美德,而惺惺作态则被视为不诚实和虚伪的表现。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仍然被用来批评那些不真诚的行为。
惺惺作态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虚伪、不真诚和不可信。在表达时,使用这个词汇可以有效地传达对某人或某行为的不满和批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惺惺作态的情况,比如在工作中有人为了讨好上司而故意表现出过度的热情。这种行为往往会引起周围人的反感和不信任。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惺惺作态的笑容,
掩盖不了内心的阴霾。
虚伪的面具下,
藏着一颗不安的心。
惺惺作态这个词汇可能会让人联想到一些电影或电视剧中那些表面和善、内心阴险的角色,他们的表情和动作往往带有一种不自然的做作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putting on airs" 或 "acting pretentiously",这些表达也用来描述那些故意装腔作势、不真诚的行为。
惺惺作态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它不仅是一个描述虚伪行为的词汇,也是一个传达批评和不满的工具。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在周少棠有此意外的姻缘,自然喜之不胜,但就做朋友的道理来说,少不得要惺惺作态一番。
他偏偏爱~。
1.
【惺】
聪明。
【引证】
明·袁宏道《靳尚祠》-骨谗犹可忏,舌惺岂不悔。
【组词】
惺惺惜惺惺
领会。
【引证】
明·冯惟敏《朝天子》-俺如今已惺,也学的寡情。
【组词】
惺悟
2.
【惺】
聪明。
【引证】
明·袁宏道《靳尚祠》-骨谗犹可忏,舌惺岂不悔。
【组词】
惺惺惜惺惺
领会。
【引证】
明·冯惟敏《朝天子》-俺如今已惺,也学的寡情。
【组词】
惺悟
3.
【作】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作,起也。 、 《易·离》-明两作。 、 《书·无逸》-作其即位。 、 《诗·秦风·无衣》-与子偕作。 、 《考工记》-或作而行之。 、 《周礼·士师》-凡作民。 、 《仪礼·特牲礼》-三献作止爵。 、 《礼记·礼运》-后圣有作。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而后作焉。 、 《论语·先进》-舍瑟而作。 、 《礼记·少仪》-客作而辞。 、 宋·苏轼《画佛赞》-如日出时,眠者皆作。 、 方苞《狱中杂记》-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
【组词】
作止
4.
【态】
(会意。从心,从能。简体字为形声。从心,太声。本义:姿态,姿势与状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意态者,有是意,因有是状,故曰意态。从心能,会意。心所能必见于外也。”-態,意态也。 、 《虞书》。郑注:“能,恣也,恣即态也。”-柔远能迩。 、 《荀子·成相》。按:“诈态也。”-人之态不如备。 、 张衡《西京赋》-尽变态乎其中。 、 《楚辞·大招》-滂心淖态。 、 傅毅《舞赋》-狗偷致态。 、 《楚辞·离骚》-宁溘死而流亡兮,予不忍为此态也。 、 李渔《芙蕖》-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 、 《淮南子》-是以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 、 唐·杜牧《阿房宫赋》-尽态极妍。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密则无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