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17: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17:04
“三风十愆”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尚书·洪范》。其中,“三风”指的是三种不良的风气,即“巫风”、“淫风”和“乱风”;“十愆”则是指与这三种风气相关的十种过失。具体来说,“巫风”包括歌舞和卜筮,“淫风”包括货、色、游、畋,而“乱风”包括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各种不良行为和道德败坏。
在文学作品中,“三风十愆”常被用来批评社会风气的败坏或个人行为的失范。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道德、伦理或社会问题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伦理学、社会学或历史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分析特定时期的社会风气和道德标准。
“三风十愆”源自《尚书·洪范》,是**古代经典文献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主要用于批评和警示不良行为和风气。
在传统文化中,“三风十愆”被视为对个人和社会道德的严重威胁。它反映了古代对道德规范的重视,以及对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的追求。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严肃和警示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古代的道德规范和现代社会的道德挑战。它提醒人们要警惕不良行为,维护良好的社会风气。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讨论社会问题或个人行为时使用这个成语,以强调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将“三风十愆”融入对现代社会风气的批判:
巫风淫风乱风起,
十愆横行世道迷。
莫让道德随风逝,
坚守正道心如砥。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官员因犯“三风十愆”而受罚的画面,或者现代社会中各种不良行为的场景。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些庄重或警示性的音乐,以增强这个成语的严肃感。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道德批判和警示概念是普遍存在的。例如,西方文化中的“七宗罪”(Seven Deadly Sins)与“三风十愆”在概念上有一定的相似性。
“三风十愆”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成语,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的道德观念,也对现代社会具有警示作用。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提升我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惟兹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
~古所戒,不必骊山可亡国。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风】
比喻感化。
【引证】
《史记·平准书》-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
【组词】
风民
3.
【十】
(指事。甲骨文象用一根树枝代表十,金文象是结绳记数,用一个结表示十。后来一点变成了一横。本义:九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十,数之具也。—为东西,|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 、 《左传·僖公四年》疏-十是数之小成。 、 《诗·小雅·六月》-十亩之间兮。 、 《管子·七法》-兵也者,审于地图,谋十官。 、 葛洪《抱朴子·用刑》-天下欲反,十室九空。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组词】
十里长亭、 十番、 十牌、 十地、 十生九、 十方地面、 十方常住、 十有九就
4.
【愆】
(形声。从心,衍声。本义:过错;罪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愆,过也。 、 《左传·哀公十六年》-失所为愆。 、 《诗·大雅·假乐》-不愆不忘。 、 《三国志·诸葛亮传》-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
【组词】
愆锁、 愆戾、 愆尤、 愆忒、 愆罪、 愆殃、 愆负、 愆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