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7:48: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7:48:38
“壮士断腕”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勇敢的人为了保全大局或避免更大的损失,不惜牺牲自己的一部分,如同壮士断去自己的手腕一样。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果断和牺牲的精神。
在文学作品中,“壮士断腕”常用来形容主人公在面对困境时做出的艰难但明智的选择。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任何人在面对必须牺牲一部分利益以换取更大利益的情况。在专业领域,如商业或军事策略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为了长远利益而做出的短期牺牲。
同义词:舍小保大、忍痛割爱、弃车保帅 反义词:因小失大、贪小失大
“壮士断腕”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五年》中,原文是“壮士断腕,以全其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固定,成为形容果断牺牲的常用语。
在文化中,“壮士断腕”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舍生取义”精神,即为了更大的正义或利益,个人可以牺牲自己的一部分。这种精神在历史和文学中被广泛赞扬。
这个成语给人以强烈的牺牲和决断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英雄主义和责任感,以及在困境中做出的艰难选择。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在职业发展或个人关系中做出的艰难但必要的决定,比如为了职业发展而搬到一个新的城市,或者为了家庭和谐而放弃个人的某些利益。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壮士断腕”来比喻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自我牺牲和决断,例如:“在诗的战场,我壮士断腕,只为那一行行流淌的真理。”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古代壮士在战场上断腕的场景,这种视觉形象强化了牺牲和决断的情感。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些激昂或悲壮的旋律来配合这个成语的意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ut off one's nose to spite one's face”,虽然意思相近,但侧重点不同,后者更多强调的是因愤怒或报复而做出的自我伤害行为。
“壮士断腕”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表达,它不仅传达了牺牲和决断的意义,还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一种英雄主义和责任感。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达复杂情感和决策过程。
君子弃瑕以拔才,壮士断腕以全质。
高阳《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有句话叫做‘~’,我只有自己斩掉一条膀子,人虽残废,性命可保。”
1.
【壮】
(形声。从士,爿(pán)声。本义:人体高大,肌肉壮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壮,大也。 、 《广雅》-壮,健也。 、 《方言》-秦晋之间凡人之大谓之奘,或谓之壮。 、 《礼记·曲礼》-三十曰壮。 、 《史记·项羽本纪》-壮士,赐之卮酒。 、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其爱妾一人,壮骑数百驰。 、 《逸周书》-男气壮力。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壮哉我中国少年。 、 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三小姐长远勿见,好像壮仔点哉。
【组词】
壮浪、 壮盛、 壮勇、 壮武、 年轻力壮;兵强马壮;壮健
2.
【士】
(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士,事也。 、 《白虎通·爵》-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 、 《汉书·食货志》-学以居位曰士。 、 《后汉书·仲长统传》-以才智用者谓之士。 、 《周书》-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 、 《书·牧誓》-是以为大夫卿士。 、 《礼记·曲礼》-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 、 《马伶传》-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 、 唐·韩愈《原毁》-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组词】
士子、 士夫、 勇士;壮士;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
3.
【断】
(会意。本义:截断,截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断,截也。 、 《易·系辞下》-断木为杵。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 《韩非子·说林下》-公孙弘断发而为越王骑。 、 《韩非子·用人》-是断手而续以玉也,故世有易身之患。
【组词】
断梗、 断金、 断袖、 断颡、 断袖之宠、 断头话、 断裳
4.
【腕】
(形声。从肉,宛声。本义:臂下端与手掌相连可以活动的部分)。
同本义。
【组词】
腕表、 腕脱、 腕钏、 腕法、 腕头、 腕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