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5:10: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5:10:41
词汇“琅诵”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琅”和“诵”。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琅诵”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琅诵”的字面意思是清晰响亮地诵读。其中,“琅”字有玉石相击的声音,形容声音清脆悦耳;“诵”则是指诵读、朗读。结合起来,“琅诵”形容诵读时声音清脆、响亮、悦耳。
“琅”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意为玉石相击的声音。“诵”字则有诵读、朗读之意。两者结合,形成了“琅诵”这一词汇,用以形容朗读时的声音效果。
在*传统文化中,朗读是一种重要的学方式,尤其在古代,琅诵经典文献是士人必备的技能。因此,“琅诵”在文化上承载了传统教育的意义。
“琅诵”给人以清新、悦耳的感受,联想到清晨的鸟鸣、山间的溪流,以及书声琅琅的校园。
在学生时代,我曾参加过朗诵比赛,那时老师教导我们要琅诵课文,以更好地传达情感和意境。
在诗歌创作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琅诵”:
晨曦微露,琅诵声起,
书卷翻飞,字字珠玑。
想象一幅画面:清晨的校园,阳光洒在书本上,学生们琅诵着课文,声音清脆悦耳,如同玉石相击。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lear and resonant reading”,但“琅诵”更具有汉语特有的音韵美和文化内涵。
“琅诵”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朗读的声音效果,还承载了传统教育的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琅诵”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语言的美感。
1.
【琅】
(形声。从玉,良声。本义:似玉的美石或青色的珊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琅,琅玕似珠者。 、 《书·禹贡》。传:“石似玉。”-厥贡惟球琳琅玕。
【组词】
琳琅、 琅花
2.
【诵】
(形声。从言,甬(yǒng)声。本义:背诵、朗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徐锴曰:“临文为诵。”-诵,讽也。 、 《周礼·大司乐》。注:“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兴道讽诵言语。 、 《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 、 《国语·楚语》-宴居有师工之诵。 、 《论语·子罕》-子路终身诵之。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真诚之劳矣。
【组词】
熟读成诵;过目成诵;背诵;诵经;记诵、 诵笃笃、 诵咏、 诵诗、 诵说、 诵数、 诵谏、 诵忆、 诵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