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6:53: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6:53:13
“理不忘乱”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处理事情时不能忘记可能出现的混乱或复杂情况。这个成语强调在规划和执行过程中要预见到可能的困难和问题,并做好相应的准备。
“理不忘乱”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古代**人对于事物处理的一种哲学思考,即在顺利时也要考虑到可能的困难,以避免在问题出现时措手不及。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平衡和预见性,避免极端和突发情况。
这个成语给人以稳重和深思熟虑的印象,让人联想到一个经验丰富、思维缜密的人物形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使用这个成语来提醒自己在做决策时要全面考虑,不要只看到眼前的顺利,而忽视了潜在的风险。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理不忘乱,心怀远虑,风雨兼程,终达彼岸。”
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智者在灯下深思的画面;听觉上,可能让人想到沉稳而有节奏的思考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Hope for the best, prepare for the worst.”(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准备),体现了类似的思想。
“理不忘乱”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它帮助我在面对复杂情况时保持冷静和预见性,是我在决策和规划中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
然而安不忘危,~,糜不有初,鲜克有终,古圣贤之深旨也。
1.
【理】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 《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 、 《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忘】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亡,亡亦声。本义:忘记,不记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忘,不识也。 、 《诗·郑风·有女同车》-德音不忘。 、 《列子·周穆王》。释文:“不记事也。”-中年病忘。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忘路之远近。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宠辱偕忘。 、 诸葛亮《出师表》-忘身于外。
【组词】
忘魂、 忘昏、 忘反、 忘年、 忘味、 忘食、 忘却、 忘生舍死、 忘先
4.
【乱】
(会意。金文字形,象上下两手在整理架子上散乱的丝。是“乱”的本字。本义:理丝)。
同本义。
【引证】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人以一手持丝,又一手持互以收之,丝易乱,以互收之,则有条不紊,故字训治训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