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20: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20:56
“理之当然”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道理上应该是这样”,用来表示某件事情的发生或某种情况的存在是合乎逻辑、符合常理的,因此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在文学作品中,“理之当然”常用于强调情节发展的合理性,使读者接受故事的逻辑。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表达对某件事情的理所应当的态度,或者在争论中强调自己的观点是合乎逻辑的。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哲学讨论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论证某个结论的必然性。
同义词:理所应当、必然、势必、合乎逻辑 反义词:出乎意料、不可思议、不合常理
“理之当然”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结构和意义在长期的使用中保持相对稳定。它体现了汉语成语的特点,即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理”的重要性,即事物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因此,“理之当然”在社会交往和决策中常被用来强调合理性和必然性。
这个词汇给人以稳定、可靠的感觉,因为它强调的是基于逻辑的必然性。在讨论或辩论中使用时,它有助于增强论点的说服力。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一些显而易见的事情时,可能会说“这是理之当然的”,以此来表达对事情结果的预期和接受。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花开理之当然,生命的旋律在季节的轮回中自然展开。”
想象一幅画面:春天到来,万物复苏,花朵自然绽放。这幅画面与“理之当然”的意境相契合,传达出自然规律和生命循环的美。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t's only natural”或“It's to be expected”,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事情发生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理之当然”这个词汇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表达,它帮助我们在交流中强调逻辑和合理性。在学语言和进行表达时,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其用法,并在不同的语境中灵活运用。
此原是君家之物,今日来取,理之当然。
既不得安生,亦是~,奴亦无怨。
1.
【理】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 《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 、 《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
2.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3.
【当】
主领;典领。
【引证】
扬雄《甘泉赋》-诏招摇与太阴兮,伏钩使当兵。
抵押,用实物作抵押向当铺借钱。
【引证】
《左传·哀公八年》-以王子姑曹当之,而后止。 、 《后汉书·刘虞传》-虞所赍赏,典当胡夷。 、 唐·白居易《自咏老身示家属》-走笔还诗债,中由衣当药钱。
【组词】
当衣服;他把房子当了
4.
【然】
(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本义:燃烧)。
同本义。“然”是“燃”的本字。
【引证】
《说文》-然,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