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11: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11:30
词汇“漕臣”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旧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漕臣”进行分析:
“漕臣”字面意思是指负责漕运的官员。漕运是指古代通过水路运输粮食和其他物资的一种方式,主要用于供应京城和边疆的军需民用。漕臣通常是指那些管理漕运事务的官员,他们在古代的官僚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中,“漕臣”一词经常出现,用以指代那些负责漕运的官员。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因为它已经随着漕运制度的消亡而变得过时。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考古学等,学者们可能会在研究古代漕运制度时使用这个词汇。
同义词:漕官、漕吏 反义词:这个词汇没有直接的反义词,因为它指的是一个特定的官职。
“漕”字来源于古代的漕运制度,“臣”字则指官员。随着时间的推移,漕运制度在**历史上逐渐衰落,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也随之减少。
在**古代,漕运是国家经济和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漕臣的角色非常重要。他们的工作效率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活。
对于现代人来说,“漕臣”这个词汇可能会引起一种历史感和对古代官僚制度的兴趣。它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水路运输、官场斗争和历史变迁。
由于“漕臣”是一个历史词汇,现代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它。然而,在阅读历史书籍或参与历史讨论时,了解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的社会和政治。
在创作历史小说或剧本时,可以使用“漕臣”这个词汇来描绘古代官员的形象和他们的工作场景。
结合古代漕运的图片或视频,可以更好地理解“漕臣”的工作环境和职责。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船只的划水声和官员的吆喝声。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漕臣”的词汇,因为漕运是**特有的历史现象。
“漕臣”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它反映了古代漕运制度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了解这个词汇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社会结构,也是对语言历史演变的一种认识。在现代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不高,但它仍然是历史和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漕】
(形声。从水,曹声。本义:通过水道运送粮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车运谷曰转,水运谷曰漕。-漕,水转谷也。一曰人之所乘及船也。 、 《史记·平准书》-漕转山东粟。 、 《史记·萧相国世家》-转漕给军。 、 《汉书·武帝纪》-穿漕渠通渭。 、 《汉书·食货志》-岁漕关东谷。 、 《史记·河渠记》-关东漕粟。
【组词】
漕船、 漕粮
可供运输的河道。
【引证】
《红楼梦》-今日听了这些话,心里方才水落归漕。
2.
【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只竖立的眼睛形。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本义:男性奴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臣,事君者也。象屈服之形。 、 《礼记·礼运》-仕于公曰臣。 、 《国语·晋语》-事君不贰是谓臣。 、 《左传·成公二年》-臣治烦去惑者也。 、 《书·费誓》。郑注:“臣妾,厮役之属也。”-臣妾逋逃。 、 《礼记·少仪》。注:“谓囚俘。”-臣则左之。 、 《韩非子·五蠹》-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组词】
臣妾、 臣役、 臣御、 臣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