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7:07: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7:07:15
“死模活样”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人或事物看起来有模有样,但实际上并不真实或没有生命力。基本含义是指外表看似有活力或有样子,实则缺乏内在的真实性和活力。
在文学中,该成语常用来讽刺那些外表光鲜但内在空洞无物的人或事物。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形容某人装腔作势,或者某事物徒有其表。在专业领域,如艺术评论中,可能会用来批评那些形式上模仿得很好但缺乏创新和灵魂的作品。
“死模活样”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可能是民间口语中逐渐形成的表达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成为描述表面现象与内在实质不符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强调“内外兼修”,即外表与内在的一致性。因此,“死模活样”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于真实性和内在品质的重视。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往往通过外表来判断一个人,但这个成语提醒我们不要被外表所迷惑。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讽刺和批评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那些虚伪和做作的行为。它提醒我们在评价人和事物时要深入了解其内在本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看似很专业的人,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漏洞百出,这时我就会想到“死模活样”这个成语,提醒自己不要被外表所迷惑。
在诗歌中,可以将“死模活样”融入到对虚假繁荣的批判中:
繁华街头,灯红酒绿,
死模活样,虚幻一场。
人心深处,真假难辨,
唯有时间,揭露真相。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表面光鲜但内在空洞的画面,如一座装饰华丽但内部破败的建筑。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些表面华丽但缺乏深度的旋律,以此来体现“死模活样”的意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ll hat and no cattle”,意指外表看似富有但实际上一无所有。这个表达与“死模活样”有相似的讽刺意味,都强调了外表与内在的不一致。
通过对“死模活样”这个成语的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描述表面现象与内在实质不符时的应用。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提醒我在生活中要注重真实性和内在品质,不要被外表所迷惑。
你这丫头,叫你做醒酒汤,则说道懒做便了,直装出许多死模活样。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13卷:“教你做醒酒汤,则说道懒做便了,直装出许多~!”
1.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2. 【模】
3.
【活】
(形声。从水,昏(kuò)声。本义:流水声。用本义时读(guō))。
生存。与“死”相对。
【引证】
《诗·邶风·击鼓》-不我活兮。 、 《书·太甲》-不可活。 、 《孟子》-民非水火不生活。 、 《楚辞·天问》-巫何活焉?
【组词】
鱼在水里才能活;这个孩子只活三个月;活到高龄而且精力充沛;活头儿
4.
【样】
(形声。从木,羕(yàng)声。本义:栩实,字亦作橡)。
假借为“像”。式样。
【引证】
唐·白居易《缭绫》-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
【组词】
样银、 样儿、 样子间、 样米、 样物、 样度、 样当、 样制、 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