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4:02: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4:02:08
出使:指派遣使者到外国或外地进行外交活动,通常是为了进行谈判、交流信息或表达某种意愿。
“出使”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出”表示离开,“使”表示使者。在古代,出使是国家间重要的外交活动,如汉代的张骞出使西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
在历史上,出使是重要的外交活动,如唐朝的玄奘出使印度取经,明朝的郑和下西洋等。这些历史不仅展示了**的外交能力,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贸易发展。
“出使”一词常带有一种庄严和使命感,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伟大使者和他们的冒险旅程。这种情感反应可以激发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
在个人生活中,虽然不常直接使用“出使”这个词,但可以比喻性地描述某人被派遣去完成某项重要任务,如“他被公司出使去解决海外分公司的危机”。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出使”来描绘一种远行的意境:
风帆扬起,出使远方,
星辰指引,海浪相伴。
使命在肩,心怀壮志,
归来时,带回希望的种子。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使者骑着马穿越沙漠或海洋,背景音乐可以是史诗般的旋律,增强这种庄严和使命感。
在英语中,“出使”可以对应为“diplomatic mission”或“embassy”,在不同文化中,出使的概念和重要性相似,都是国家间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方式。
“出使”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外交活动,也反映了人类对交流和理解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深度。
1.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2.
【使】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伶者,令也。-使,伶也。 、 《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故君使其臣。 、 《史记·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史记·屈原列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 《史记·魏公子列传》-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
【组词】
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