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1:16: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16:51
怨言(yuàn yán)是指因不满或受到不公正待遇而发出的抱怨、责备的话语。它通常表达了一种负面情绪,即对某人或某事的不满和批评。
怨言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字面意思为“抱怨之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不同的语境中,其表达的情感强度和具体内容可能有所不同。
在**文化中,怨言常常与儒家思想中的“和为贵”相冲突,因为儒家强调和谐与忍耐。然而,在现代社会,表达不满和批评被认为是维护个人权益和社会公正的一部分。
怨言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如愤怒、失望和挫败感。它可能让人联想到争吵、冲突和不愉快的交流。
在日常生活中,我有时会听到朋友或同事对工作或生活中的不公发出怨言。这些怨言有时能促使人们采取行动,改善现状。
在诗歌中,怨言可以被用来表达深刻的情感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例如:
在这不公的世界,
我发出怨言,
为那些无声的灵魂,
呼唤正义的光芒。
怨言可能让人联想到愤怒的面孔、紧握的拳头或激烈的争论声。在视觉艺术中,怨言可以通过扭曲的面部表情或愤怒的姿态来表达。
在英语中,“complaint”一词与怨言相似,但它更侧重于正式的投诉或抱怨。在其他文化中,表达不满的方式和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概念相似。
怨言是表达不满和批评的一种方式,它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了解和掌握怨言的使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并在必要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怨言是一个重要的词汇,它帮助我们沟通和解决冲突。
1.
【怨】
(形声。从心,夗(yuàn)声。本义:怨恨;仇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怨,恚也。 、 《论语》。皇疏:“恨也。”-曰怨乎。 、 《贾子道术》-施行得理,谓之德。反德为怨。 、 《淮南子·说山》-不怨人取之。 、 《汉书·李广苏建传》-天子甚怨。 、 清·黄宗羲《原君》-人怨恶其君。 、 清·张廷玉《明史》-怨颇兴。 、 孙文《序》-怨愤所积。
【组词】
怨怅、 怨谤、 怨恶、 怨艾、 怨詈、 恩怨、 宿怨、 怨痛
2.
【詈】
(会意。从网,从言。本义:从旁编造对方的缺点或罪状责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言之触罪网也。-詈,骂也。 、 《礼记·曲礼》-怒不至詈。 、 《战国策·秦策》-乃使勇士往詈齐王。 、 《楚辞·离骚》-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 清·张廷玉《明史》-岂受此人诟詈耶。
【组词】
詈语、 詈言、 詈侮、 詈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