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0:41: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41:47
“此呼彼应”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这里呼唤,那里回应。基本含义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呼应,相互关联,形容彼此之间联系紧密,行动协调一致。
在文学作品中,“此呼彼应”常用来形容人物之间的默契或自然界中的和谐景象。在口语中,它可以用来描述团队合作或社会活动的协调性。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系统论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描述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
“此呼彼应”作为一个成语,其词源较为模糊,但可以推测它来源于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活动的观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其含义也逐渐丰富和深化。
在**文化中,“此呼彼应”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和谐与协作理念。在社会活动中,这个成语强调了团队精神和集体行动的重要性。
这个词汇给人以和谐、协调的正面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自然界的和谐共生,以及人类社会中的团结合作。
在团队项目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此呼彼应”的重要性。当团队成员能够有效沟通和协作时,项目的进展会更加顺利。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此呼,花开彼应,大地披上了五彩的衣裳。”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自然界中鸟儿与风声相互呼应的画面。结合音乐,可以想象一段交响乐中,指挥与乐手们此呼彼应的和谐乐章。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all and response”,常用于音乐和**仪式中,形容一种互动式的歌唱或祈祷方式。
“此呼彼应”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应用场景。它不仅体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协作,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团结和默契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能够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深度。
1.
【此】
(会意。从止,从人。甲骨文字形,左边是一只脚(止),右边是“人”,意思是一只脚踩在别人身上,是“跐”(cǐ)的本字。①本义:踩,踏。②指示代词,这)。
这;这个 。表示近指的代词,与“彼”相对。
【引证】
欧阳修《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组词】
此等、 此生、 此地、 此个、 此家
2.
【呼】
(形声。从口,乎声。本义:吐气,与“吸”相对)。
同本义 。生物体把体内的气体排出体外——与“吸”相对。
【引证】
《说文》(外息,指呼气)-呼,外息也。 、 《书·大传》-阴盛则呼吸万物而藏之内也。 、 《素问·离合真邪论》-候呼引针。
【组词】
呼哈、 呼噏、 呼息、 呼翕
3.
【彼】
(形声。从彳,皮声。“彳”(chì)。本义:流行、传播,施加)。
那,与“此”相对。
【引证】
《玉篇》-彼,对此称彼也。 、 《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 《诗·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 宋·沈括《梦溪笔谈》-此土延续石耳。
【组词】
彼此腾倒着做、 彼苍、 此起彼伏;彼人
4.
【应】
应和,响应。
【引证】
《国语·晋语》-龟往离散以应我。 、 《战国策·齐策》-齐王不应。 、 《吕氏春秋·顺说》-宋王无以应。 、 《韩非子·喻老》-桓侯不应。 、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无以应。 、 《史记·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 、 《史记·陈涉世家》-宜多应者。 、 、 汉·贾谊《过秦论》-云集响应。 、 《资治通鉴·唐纪》-应者近万人。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金色而玉应。 、 《聊斋志异·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组词】
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 应昂、 应嘴、 应响、 应机赴节、 应合、 应佛僧、 应令
受;接受。
【引证】
《南史·虞荔传》-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
【组词】
应事、 应役、 应供、 应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