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46: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46:51
“弃繻者”是一个汉语词汇,由“弃”和“繻”两个字组成。其中,“弃”意为放弃、抛弃,“繻”是一种古代的丝织品,通常指细密的丝织物。因此,“弃繻者”字面意思是指放弃或抛弃丝织品的人。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它可以比喻为放弃某种珍贵或重要事物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弃繻者”可能用来形容那些放弃传统、理想或珍贵物品的人物,表达一种对过去的告别或对现实的无奈。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学或历史讨论中可能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特定历史时期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行为。
“弃繻者”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的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某些文学作品或历史研究中仍可见其身影。
在**文化中,丝织品一直是珍贵和重要的象征。因此,“弃繻者”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个人或社会对传统价值的放弃或重新评估。
这个词汇可能引发一种对过去美好事物的怀念和对变革的复杂情感。它可能让人联想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做出重大牺牲或选择的人物。
在个人经历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见,但如果遇到需要描述放弃重要事物的情况,可以使用“弃繻者”来增加表达的深度和文学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是一个弃繻者,在风中挥别了昨日的辉煌,迎接未知的晨曦。”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古代人物在风中抛弃一匹华丽的丝织品,背景是广阔的天空和远山,营造出一种悲壮和决绝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情感和行为可以用不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描述。
“弃繻者”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虽然在现代使用中不常见,但它能够丰富语言表达的层次和深度。在学*语言和文学时,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化和历史的复杂性。
1.
【弃】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 ,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弃者,不孝子人所弃也。”-弃,捐也。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天之弃商也久矣。 、 王粲《七哀》-抛子弃草间。 、 苏洵《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敌弃炮仓皇遁。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子孙弃者。 、 清·周容《芋老人传》-弃其妇。 、 《广东军务记》-弃甲投戈。 、
2.
【繻】
彩色的丝织品。
【引证】
《说文》-繻,缯采色。从糸,需声。 、 《宋史·韩彦直传》-亲解孝宗艸角之繻傅其首。
细密的丝织品。
【引证】
《玉篇》-繻,细密之罗也。
3.
【者】
(《说文》:“别事词也。相当于“这”)。
同本义。
【引证】
五代·王衍《醉妆词》-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
【组词】
者回、 者般、 者流、 者番、 者里、 者个、 者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