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2:37: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2:37:30
“濯濯”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zhuó zhuó”。其字面意思是指光秃秃的样子,没有植被覆盖,形容山或土地裸露,没有树木或草丛。
在文学作品中,“濯濯”常用来描绘荒凉、贫瘠的景象,如“濯濯童山”形容山岭光秃秃的,没有树木。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自然环境或地理特征时,仍可听到。在专业领域,如地理学或环境保护,这个词可能会用来描述土地退化或植被破坏的情况。
同义词“秃秃”和“裸露”都强调缺乏覆盖物,但“秃秃”更口语化,“裸露”则更中性。反义词“葱郁”和“茂盛”则强调丰富的植被覆盖。
“濯濯”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诗经》等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意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主要用于描述自然景观的贫瘠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自然景观的描写往往与人的情感和道德观念相联系。因此,“濯濯”不仅描述了自然现象,也隐含了对环境破坏的批评和对自然美的向往。
“濯濯”这个词给人一种荒凉、凄凉的感觉,可能让人联想到沙漠化、土地退化等环境问题,引发对环境保护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徒步旅行中看到一片曾经繁华的山林变得濯濯,这让我深刻感受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濯濯山头月,清辉照我心。”这里通过“濯濯”形容山头的孤寂,与月光的清辉形成对比,表达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感。
视觉上,“濯濯”可能让人联想到沙漠、荒山等景象。听觉上,可能与风沙的声音、寂静的环境声相联系。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barren”或“desolate”,它们也用来描述缺乏植被的荒凉土地。
通过对“濯濯”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描述自然环境中的作用,以及它在文化和情感表达中的重要性。这个词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反思。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恰当使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1.
【濯】
(形声。从水,翟(dí)声。本义:洗)。
同本义。
【引证】
《广雅》-濯,洒也。 、 《仪礼·特牲礼》。注:“溉也。”-视壶濯及豆笾。 、 《国语·周语》。注:“洗也。”-王乃淳濯飨醴。 、 《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 《诗·大雅·泂酌》-可以濯罍。 、 韩愈《石鼓歌》-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 宋·周敦颐《爱莲说》-濯清莲而不妖。(清莲,清净的水。妖:妖艳,妖媚。)
【组词】
濯缨、 濯磨、 濯足、 濯沐
2.
【濯】
(形声。从水,翟(dí)声。本义:洗)。
同本义。
【引证】
《广雅》-濯,洒也。 、 《仪礼·特牲礼》。注:“溉也。”-视壶濯及豆笾。 、 《国语·周语》。注:“洗也。”-王乃淳濯飨醴。 、 《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 《诗·大雅·泂酌》-可以濯罍。 、 韩愈《石鼓歌》-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 宋·周敦颐《爱莲说》-濯清莲而不妖。(清莲,清净的水。妖:妖艳,妖媚。)
【组词】
濯缨、 濯磨、 濯足、 濯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