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2:29: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2:29:18
“残灭”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残余部分被消灭或毁灭。基本含义是指事物在遭受破坏或打击后,剩余的部分也被彻底消除,不留任何痕迹。
在文学作品中,“残灭”常用来形容战争、灾难或暴力**后的惨状,强调彻底的毁灭和无助感。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极端情况时偶尔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考古学或军事学中,“残灭”可能用来描述某个文明、遗址或军队的彻底消失。
同义词中,“毁灭”强调破坏的彻底性,“消灭”侧重于有意识地消除,“灭绝”常用于生物种群,“消亡”则更多指文化的消失。反义词则表达了与“残灭”相反的概念,即保留和恢复。
“残灭”由“残”和“灭”两个字组成。“残”字古已有之,意为剩余、不完整;“灭”字则表示消失、熄灭。两个字结合,形成了强调彻底消失的复合词。
在文化中,“残灭”常与战争、灾难等负面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人们对破坏和失去的恐惧。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警示人们珍惜现有的一切,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残灭”这个词带有一种沉重和悲凉的情感,让人联想到毁灭后的荒凉和无助。它可能引发对生命脆弱性的思考,以及对和平与稳定的渴望。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没有太多机会直接使用“残灭”这个词,但在阅读历史书籍或观看战争电影时,这个词常常会浮现在脑海中,提醒我珍惜和平的时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那场无声的战争后,星辰也似乎被残灭,夜空只剩下了无尽的哀伤。”
视觉上,“残灭”可能让人联想到废墟、灰烬和荒芜的景象。听觉上,可能是寂静无声,或者是风吹过残垣断壁的呼啸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obliteration”或“annihilation”,它们也强调彻底的毁灭,但在使用和文化联想上可能有所不同。
“残灭”这个词在我对语言的理解中,是一个强调彻底性和终结性的词汇。它不仅在描述物理上的毁灭时有效,也在表达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消失时具有力量。在学*语言和表达时,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概念。
1.
【残】
(形声。从歹(è),戋(jiān)声。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本义:伤害)。
同本义。
【引证】
《苍颉篇》-残,伤也。 、 《战国策·秦策》。注:“灭也。”-昔智伯瑶残范中行。 、 《诗·大雅·民劳》-废为残贼。 、 《战国策·齐策》。注:“坏也。”-则汝残矣。 、 《史记·樊郦滕灌传》。集解:“谓多所杀伤也。”-凡二十七县残。 、 《战国策·秦策》。注:“害也。”-张仪之残,樗里疾也。 、 《周礼·夏官》-放轼其君则残之。 、 《左传·宣公二年》-残名以逞。
【组词】
摧残、 残心、 残贼、 残灭、 残夷
2.
【灭】
(形声。从水,威(xuè)声。简化字“灭”为会意,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本义:消灭;灭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灭,尽也。 、 《尔雅·释诂》-灭,绝也。 、 《礼记·乐记》-国之灭亡无日矣。 、 《谷梁传·襄公六年》-家有既亡,国有既灭。 、 《吕氏春秋·情势》-以小畜大灭。 、 杜牧《阿房宫赋》-谁得而族灭也? 、 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敝在赂秦。 、 《文心雕龙·明诗》-秦皇灭典,亦造仙诗 、 《战国策·魏策》-灭韩亡魏。
【组词】
灭于绛;一朝而灭;灭亲、 灭户、 消灭、 毁灭、 灭夷、 灭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