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03:32: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3:32:44
“俎豆”是一个汉语词汇,源自古代**。字面意思是指古代祭祀时用来盛放祭品的器具,“俎”是用来放置肉类的器具,“豆”则是用来放置谷物或酱料的器具。因此,“俎豆”基本含义是指祭祀用品,后来引申为指代祭祀活动本身或与祭祀相关的礼仪。
在文学作品中,“俎豆”常用来描绘古代的祭祀场景,营造一种庄重、神圣的氛围。在口语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除非是在讨论历史文化或仪式时。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考古学中,“俎豆”则是研究古代和礼仪的重要词汇。
同义词“祭器”、“祭具”、“礼器”都与祭祀活动相关,但“俎豆”更具体地指代了特定的器具类型。反义词则强调了与祭祀无关的现代或日常使用的物品。
“俎豆”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早见于《周礼》等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主要在描述古代文化和**仪式时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祭祀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体现了对祖先和自然界的尊重。因此,“俎豆”作为祭祀的象征,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提到“俎豆”,我联想到的是古代的庄重仪式和神圣的氛围。这种联想让我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传承。
在参观历史博物馆时,我曾看到过真实的俎豆展品,这让我对古代的祭祀文化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俎豆”:
古风悠扬,俎豆陈设,
祭天祈地,心诚则灵。
岁月流转,礼仪不衰,
俎豆之间,见古人心。
想象一幅画面:古代宫殿中,烛光摇曳,俎豆整齐排列,祭司缓缓行礼。这样的场景让人联想到古乐的悠扬和仪式的庄重。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祭祀器具和仪式也有相应的词汇和象征意义,如古埃及的祭坛和祭品。
“俎豆”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不仅让我对古代祭祀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启发我在语言表达中更加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厚重感。
1.
【俎】
(指事兼形声。小篆字形。《说文》“从半肉在且上。”且,祭祀所用的礼器。本义:供祭祀或宴会时用的四脚方形青铜盘或木漆盘,常陈设牛羊肉)。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楚茨》-为俎孔硕。 、 《左传·隐公五年》-鸟兽之肉,不登于俎。 、 《山海经·海外西经》-祭操俎。 、 《论语·卫灵公》-俎豆之事。 、 《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疱,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组词】
俎几、 俎拒、 俎味
2.
【豆】
(象形。甲骨文字形,形似高脚盘,或有盖。汉字部首之一,从“豆”的字或与食器有关。或与豆类有关。本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
同本义。形似高足盘,或有盖。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时,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后世也作礼器。
【引证】
《说文》-豆,古食肉器也。 、 《诗·大雅·生民》-卬盛于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