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8:36: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8:36:11
“十九路军”是指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它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该部队在1930年代初期由国民党组建,主要由广东籍士兵组成,因其战斗力强、纪律严明而闻名。
在文学作品中,“十九路军”常被用来象征抗日英雄主义和民族精神。在口语中,提及“十九路军”可能会引起对那段历史的回忆和讨论。在专业军事领域,该词汇则更多地用于历史研究和军事教育。
同义词:抗日军队、国民革命军 反义词:(在此语境下较难找到直接反义词,但可以考虑“投降派”或“叛国者”等负面词汇)
“十九路军”一词直接来源于其编号,即第十九路军。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词汇在历史文献和公众记忆中逐渐固定,成为特定历史时期的象征。
在,提及“十九路军”往往会唤起对抗日战争的记忆,以及对那些为国家独立和自由而战的英雄的敬意。它代表了那个时代人民的团结和抗争精神。
提及“十九路军”,我联想到的是坚韧不拔和牺牲精神。这种情感反应激励我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强和勇敢。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参与过纪念抗日战争的活动,其中就包括对十九路军的纪念。这些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历史的重要性和英雄的价值。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十九路军的旗帜,在历史的风中飘扬,见证了无数英雄的誓言和牺牲。”
想象一幅画面:十九路军的士兵在战火中前进,背景音乐是激昂的军号声,这样的视觉和听觉联想强化了他们的英勇形象。
在其他国家,类似的军事单位也会有特定的编号和名称,但“十九路军”因其在**抗日战争中的特殊地位而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
通过对“十九路军”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历史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军事单位名称,更是承载着深厚历史情感和文化价值的符号。
1.
【十】
(指事。甲骨文象用一根树枝代表十,金文象是结绳记数,用一个结表示十。后来一点变成了一横。本义:九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十,数之具也。—为东西,|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 、 《左传·僖公四年》疏-十是数之小成。 、 《诗·小雅·六月》-十亩之间兮。 、 《管子·七法》-兵也者,审于地图,谋十官。 、 葛洪《抱朴子·用刑》-天下欲反,十室九空。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组词】
十里长亭、 十番、 十牌、 十地、 十生九、 十方地面、 十方常住、 十有九就
2.
【九】
(指事。本义:数词。比八大一的基数)。
同本义。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古人造字以纪数,起于一,极于九,皆指事也。二三四为积画,余皆变化其体。 、 《易·文言》传-乾玄用九,乃见天则。 、 《楚辞·九辨》序-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 、 《管子·五行》-天道以九制。
【组词】
九伯、 小九九、 九九、 九地
3.
【路】
(形声。从足,各声。本义:道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路,道也。 、 《尔雅》-路,途也。 、 《周礼·地官》。注:“途容乘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户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 、 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诗·郑风·遵大路》-遵彼大路兮。 、 《易·说卦》-艮为径路。 、 陶潜《桃花源记》-遂迷,不复得路。
【组词】
路奠、 路赆、 路引、 路歧、 路次、 路村、 路票、 路货、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4.
【军】
(会意。金文字形,从车,从勹(bāo,包裹)。表示用车子打包围圈的意思。古代打仗主要靠车战,驻扎时,用战车围起来形成营垒,以防敌人袭击。本义:围成营垒)。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军,圜围也。 、 《广雅》-军,围也。 、 《国语·晋语》-军于庐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