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4:08: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4:08:43
杂念:指心中纷乱的念头或不纯的思绪,通常与专注、冥想或清净心境相对立。字面意思是指杂乱无章的念头。
杂念一词源于汉语,由“杂”和“念”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杂”指混杂、不纯,“念”指念头、思绪。随着语言的发展,杂念逐渐被用来形容心中纷乱的思绪。
在**传统文化中,杂念常与冥想、禅修等修行活动相对立,强调心境的清净和专注。在现代社会,杂念也常被用来形容现代人因生活压力而产生的内心纷扰。
杂念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代表了内心的纷扰和不安。联想上,杂念可能让人想到繁忙的都市生活、高压的工作环境或复杂的人际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通过冥想和**来排除杂念,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例如,在长时间的写作过程中,我会定期进行短暂的冥想,以清除脑海中的杂念,提高写作效率。
诗歌:
在喧嚣的都市中,
我寻找一片宁静的角落,
闭上眼,深呼吸,
试图驱散心中的杂念。
在英语中,杂念可以对应为“distracting thoughts”或“clutter in the mind”。在不同的文化中,杂念的概念相似,但表达方式和处理方法可能有所不同。
杂念是一个描述内心纷扰的词汇,它在文学、口语和专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了解和识别杂念对于提高专注力和内心平静至关重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杂念的用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内心的状态。
1.
【杂】
(形声。从衣,集声。本义:五彩相合)。
同本义。
【引证】
《周礼·考工记》-画绘之事,杂五色。
2.
【念】
(形声。从心,今声。本义:常思;思念,惦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念,常思也。 、 《诗·大雅·文王》-天念尔祖。 、 《诗·邶风·谷风》-不念昔者。 、 《论语》-不念旧恶。 、 《战国策·赵策》-念悲其远。 、 《史记·陈涉世家》-念鬼。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念母劳家里。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念蒙君实。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因念黄山当平生奇览,而有奇若此。
【组词】
念诵、 念恤、 念旧、 念思、 念想、 念一、 念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