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3:34: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3:34:18
词汇“杂帛”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源自古代汉语,指的是杂色的丝织品或布料。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对“杂帛”进行分析:
“杂帛”字面意思是指颜色混杂的丝织品。其中,“杂”表示不纯、混杂,“帛”则是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
在古代文献中,“杂帛”可能用于描述宫廷或贵族使用的装饰品,或者作为礼物交换的物品。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除非在特定的历史或文化研究中。
“杂帛”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很少见到。
在古代**,丝织品是重要的商品和文化象征,“杂帛”可能代表了当时社会对多样性和丰富性的追求。
对于现代人来说,“杂帛”可能唤起对古代文化和工艺的怀旧情感,也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繁华和精致。
由于“杂帛”在现代生活中不常见,个人应用的机会较少。但在历史研究或文化活动中,可能会涉及到这个词汇。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宫廷的诗时,可以使用“杂帛”来描绘场景的华丽:
宫灯下,杂帛飘摇,
彩光中,古韵流转。
想象一幅画面,宫廷中挂满了各种颜色的杂帛,随着风轻轻飘动,这种场景可能伴随着古典音乐,营造出一种古朴而优雅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杂帛”的词汇,但类似的混色丝织品在不同文化中都有出现,如印度的彩绸。
“杂帛”作为一个古代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对于语言学*和文化传承都有重要意义。
1.
【杂】
(形声。从衣,集声。本义:五彩相合)。
同本义。
【引证】
《周礼·考工记》-画绘之事,杂五色。
2.
【帛】
(形声。从巾,白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白”字,下面是“巾”字。本义:丝织品的总称)。
同本义。
【引证】
汉·刘向《列女传》-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 、 《左传·闵公二年》-大帛之冠。 、 《淮南子·原道》-执玉帛者万国。 、 《周礼·大宗伯》-孤执皮帛。 、 《论语·阳货》-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 杜牧《阿房宫赋》-瓦缝参差,如周身之帛缕。 、 《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组词】
布帛、 玉帛;财帛;帛召、 帛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