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2:02: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2:02:24
政声 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政治人物或政治实体的声誉、名声或公众对其的评价。它通常涉及政治人物的品德、能力、政策执行效果以及公众对其的信任度。
在文学中,“政声”可能被用来描述一个政治人物的历史地位或其对社会的影响。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讨论当前政治人物的受欢迎程度或公众对其的看法。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新闻学,“政声”可能被用来分析政治人物的形象管理或其政策的社会反响。
同义词“政誉”强调的是正面的评价和荣誉,而“名声”和“声望”则更为通用,可以指正面也可以指负面。反义词则强调了负面的评价和不良的影响。
“政声”这个词源于汉语,由“政”和“声”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政”指政治或政府,“声”指声音或名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用来指代政治人物的公众形象和评价。
在**文化中,政治人物的政声尤为重要,因为它关系到政府的稳定和公众的信任。一个良好的政声可以帮助政治人物赢得选举和支持,而一个糟糕的政声则可能导致政治生涯的终结。
“政声”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政治的严肃性和公众对政治人物的期待。它可能引发对政治透明度、诚信和责任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通过新闻或社交媒体了解到不同政治人物的政声。例如,在选举期间,公众的讨论往往围绕候选人的政声展开。
在诗歌中,可以将“政声”融入对历史人物的赞颂:
千古风流人物,政声如潮涌。 为民请命,青史留名,光辉照古今。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政治人物在公众**上演讲的场景,人们的表情和反应反映了他的政声。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政治演讲的声音,或是公众讨论时的各种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political reputation”或“public image”,它们都指政治人物在公众中的形象和评价。不同文化中,对政治声誉的重视程度和评价标准可能有所不同。
“政声”是一个重要的词汇,它不仅反映了政治人物的公众形象,也体现了社会对政治的期待和评价标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政声”有助于更准确地讨论和分析政治现象。
1.
【政】
(会意兼形声。从攴从正,正亦声。攴(pū)敲击。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正”是光明正大。本义:匡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政,正也。 、 《论语·有政》马注-政者,有所改更匡正。 、 《墨子·天志上》-必从上之政下。 、 清·秋瑾《致琴文书》-俚句戏呈伯母大人粲政。
【组词】
正己
2.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