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04: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04:00
“五经魁”是一个汉语词汇,源自**古代科举制度。字面意思是指在科举考试中,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科目的第一名。基本含义是指在某一领域或学科中成绩最为突出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五经魁”常用来形容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学术成就或教育背景时,可能会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文学研究中,这个词用于描述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优秀考生。
“五经魁”一词源于**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始于隋唐,盛于明清。在这个制度中,考生需通过一系列严格的考试,最终在五经科目中获得第一名的人被称为“五经魁”。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这个词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文学和历史研究中仍被保留。
在**传统文化中,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因此“五经魁”代表了极高的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这个词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知识和学问的尊重,以及通过考试来实现社会流动的机制。
“五经魁”这个词给人一种庄重、尊敬的感觉,联想到古代学者勤奋学*、追求卓越的形象。它激发了对知识和学问的敬仰,以及对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向往。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学术成就或教育背景时,可能会提及。例如,在评价一位教授或学者的学术贡献时,可能会用“五经魁”来形容其卓越的学术地位。
在诗歌中,可以将“五经魁”融入,如: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古代学者在书房中苦读的场景,书架上摆满了古籍,学者神情专注。结合音乐,可以选择古琴或古筝的音乐,营造出一种古典、庄重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学术界的领袖”、“领域的顶尖人物”等,可以用来描述类似的概念。
“五经魁”这个词虽然源自古代,但在现代仍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尤其是在学术和教育领域。它不仅代表了学术成就,也体现了对知识和学问的尊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
1.
【五】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 《诗·齐风·南山》-葛屦五两。 、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四加一的和。
【引证】
《广韵》-五,数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唐·李朝威《柳毅传》-塞其五山。 、 宋·苏洵《六国论》-五战于秦。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起则五六揖。 、 清·方苞《狱中杂记》-监五室。
2.
【经】
纺织,把纤维拧成纱。
【引证】
《韩非子》-吾始经之而不可更也。 、 《中国歌谣资料》-叔叔伯伯来经布,廿五个筒子满一车。
3.
【魁】
(形声。从斗,鬼声。“斗”,长柄酒勺。本义:汤勺,调羹。长柄大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魁,羹抖也。 、 《汉书·梅福传》-授以魁柄。 、 晋·郭璞《易洞林》-太子洗马荀子骥家中以龙铜魁作食欻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