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7:33: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7:33:30
“学养”一词通常指的是一个人的学识和修养,即通过学*和实践所获得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它强调的是一个人内在的知识储备和外在的行为表现,是评价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
“学养”一词源于汉语,由“学”和“养”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学”指学*,“养”指修养或培养。随着时间的推移,“学养”逐渐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在知识和品德方面。
在**传统文化中,“学养”被视为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即指个人的学养和品德修养。在现代社会,“学养”仍然是评价一个人社会地位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标准。
“学养”这个词给人以积极、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博学、有教养、有内涵的形象。它鼓励人们追求知识和提升自我,是社会对个人素质的一种期待和要求。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老师,他的学养深厚,不仅在学术上给予我很多指导,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给我很多启发。他的言传身教让我深刻理解了“学养”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学养”:
书卷多情似故人,
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
胸次全无一点尘。
学养深时见性情,
文章老去愈精神。
想象一位学者在书房中静静阅读,周围摆满了书籍,这种场景可以很好地体现“学养”的视觉联想。听觉上,可以联想到翻书声、笔触纸张的声音,这些都是与“学养”相关的宁静而深沉的声音。
在英语中,“学养”可以对应为“scholarship and cultivation”或“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refinement”。不同文化中对“学养”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普遍都认为它是个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学养”的深入学和分析,我更加明白了它在个人成长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学养”都是提升自我、赢得他人尊重的关键因素。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学养,以期达到更高的个人境界。
1.
【学】
(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学,识也。 、 《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 、 《礼记·文王世子》-念终始典于学。 、 《尚书大传》-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 、 《庄子·庚桑楚》-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 、 《后汉书·列女传》-远寻师学。 、 《论语》-学而时习之。 、 清·刘开《问说》-学即继以问也。
【组词】
学书、 学学乖、 学理论;学技术;好学;苦学;教学相长;学文、 学古
2.
【养】
(形声。从食,羊声。本义:饲养)。
供养,奉养;抚育。
【引证】
《说文》。古文从攴,未详。疑厮养作此字。-养,供养也。 、 《礼记·郊特牲》-凡食养阴气也,凡饮养阳气也。 、 《荀子·礼论》-殳能生之不能养之。 、 《韩非子·五蠹》-养不亏。 、 、 《韩非子·五蠹》-不食力而养足。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养公姥。 、 、 《史记·魏公子列传》-归养。 、 宋·王安石《伤仲永》-以养父母。
【组词】
养娇囡、 养家人、 养济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