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3:10: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3:10:56
丑谥:在古代中国,丑谥是一种对死者极为不敬的谥号,通常用于那些行为恶劣、道德败坏的人物。这种谥号旨在永久地记录和公开其不良行为,使其在历史中留下污名。
丑谥一词源自古代中国的谥法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逐渐减少,但在历史文献中仍可见其痕迹。现代汉语中,丑谥的概念更多地被转化为对不良行为的批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丑谥体现了社会对道德败坏行为的严厉惩罚和公开谴责。这种制度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道德和伦理的高度重视。
丑谥一词往往引发负面情感,如厌恶、鄙视和恐惧。它让人联想到历史上那些被永久记录的恶行和罪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直接使用丑谥这个词,但当我们批评某人的行为时,可能会间接地表达类似的意思。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丑谥来象征历史的审判和道德的裁决:
历史的长河中,丑谥如影随形, 记录着那些被遗忘的罪行。
丑谥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石碑或文献,记录着不朽的恶名。在视觉上,可能与古老的文字和严肃的雕像相关联。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能通过不同的词汇和制度来表达,如西方的“infamy”(臭名昭著)。
丑谥作为一个历史词汇,虽然在现代使用中较少,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历史记录方式。了解这一词汇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和文化背景。
1.
【丑】
(形声。从鬼,酉声。古人以为鬼的面貌最丑,故从鬼。本义:貌丑。按:在古代,“醜”和“丑”是两个字,意义各不相同,除作地支和时辰用“丑”以外,都不能写作“丑”。现在“醜”字简化为“丑”)。
可恶。
【引证】
《说文》-醜,可恶也。 、 《大戴礼记·易本命》-耗土之人醜。 、 《楚辞·橘颂》-姱而不醜兮。 、 《诗·小雅·十月之交》。传:“恶也。”-亦孔之醜。
【组词】
丑名、 丑言、 丑攀谈、 丑徒、 丑语
2.
【谥】
(形声。从言,益声。用言论给予褒贬,故从言。本作“諡”。本义: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同本义。
【引证】
《北堂书钞》引《说文》-谥,行之迹也。 、 《白虎通》-谥者,别尊卑,彰有德也。 、 《礼记·表记》-先王谥以尊名。 、 《论衡·道应》-诔生时所行为之谥。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增谥美显,荣于身后。
【组词】
谥法、 谥宝、 谥谱、 谥名
授与,加封;尤指死后追封。
【引证】
王褒《洞箫赋》-幸德谥为洞箫兮。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身死无名,谥为至愚,耻及父母,为天下笑。
【组词】
谥告、 谥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