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21: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21:34
嗅闻:动词,指的是用鼻子去闻,通过鼻腔内的嗅觉感受器来感知气味。
“嗅闻”一词在中文中历史悠久,其字面意思一直保持不变,即用鼻子去感知气味。在古代文献中,如《诗经》中就有“嗅之以鼻”的用法。
在某些文化中,嗅闻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感知方式,如在香水文化中,嗅闻是评价香水品质的重要手段。在社会交往中,适当的嗅闻行为可以表达对对方的关注和尊重。
“嗅闻”往往与温馨、舒适、自然的感受联系在一起,如嗅闻花香、森林的气息等,给人以愉悦和放松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通过嗅闻来判断食物的新鲜程度,或者在户外活动时,通过嗅闻来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在诗歌中,可以将“嗅闻”融入对自然美景的描绘:
晨曦微露,我漫步林间, 嗅闻着泥土的芬芳, 心中涌动着无尽的宁静与欢畅。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闭着眼睛,深深地嗅闻着一朵花的场景,给人以宁静和美好的视觉联想。听觉上,可以联想到轻柔的风声和细微的鸟鸣,伴随着嗅闻的动作。
在英语中,“嗅闻”可以对应为“smell”或“sniff”,其中“smell”更为通用,而“sniff”则带有更强烈的主动嗅探的意味。
“嗅闻”是一个非常基础且直观的动作词汇,它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在文学和艺术创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嗅闻”的深入学习,我更加意识到语言的细腻和丰富,以及它在表达情感和描绘场景中的重要作用。
1.
【嗅】
(形声。从口,臭声。字本作“臭”,由“犬、自(鼻)”会意,狗的鼻子灵敏,善于闻嗅。本义:用鼻子辨别气味) 同本义。
【引证】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食之则甘,嗅之则香。
【组词】
嗅石、 嗅闻
2.
【闻】
(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闻,知声也。 、 《墨子经上》-闻耳之聪也。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屈原《九歌·湘夫人》-闻佳人兮召予。 、 《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 《后汉书·列女传》-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闻屏障中。 、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组词】
闻声不食、 闻所不闻、 闻风响应、 闻雷失箸、 闻鸡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