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44: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44:49
灭迹:字面意思是指消除痕迹或证据,使其不再可见或可追踪。基本含义是指彻底消除某事物的存在证据,使其无法被发现或追溯。
“灭迹”一词源于汉语,由“灭”和“迹”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灭”指消灭、毁灭,“迹”指痕迹、踪迹。随着时间的推移,“灭迹”逐渐被用于描述消除证据的行为。
在犯罪题材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灭迹”是一个常见的概念,反映了社会对犯罪和正义的关注。在现实生活中,法律对灭迹行为有严格的惩罚,体现了社会对维护正义和法律尊严的重视。
“灭迹”一词往往带有一种阴暗、神秘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犯罪、阴谋和不可告人的秘密。它也可能引发对正义和真相的追求,以及对掩盖真相行为的谴责。
在现实生活中,“灭迹”可能涉及个人试图掩盖错误或不当行为,例如删除不当言论或行为记录,以避免被追究责任。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夜幕低垂,星光黯淡,
罪恶的双手,悄然灭迹。
风声呼啸,掩盖了真相,
黑暗中,谁在追寻光明?
在英语中,“灭迹”可以对应为“cover up”或“erase traces”。不同文化中对灭迹行为的看法和处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普遍都认为这是一种不道德或非法的行为。
“灭迹”是一个具有强烈情感色彩和广泛应用的词汇,它不仅在文学和口语中常见,也在专业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对“灭迹”的学习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以及它在文化和法律中的重要性。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掌握“灭迹”这一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相关情境。
1.
【灭】
(形声。从水,威(xuè)声。简化字“灭”为会意,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本义:消灭;灭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灭,尽也。 、 《尔雅·释诂》-灭,绝也。 、 《礼记·乐记》-国之灭亡无日矣。 、 《谷梁传·襄公六年》-家有既亡,国有既灭。 、 《吕氏春秋·情势》-以小畜大灭。 、 杜牧《阿房宫赋》-谁得而族灭也? 、 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敝在赂秦。 、 《文心雕龙·明诗》-秦皇灭典,亦造仙诗 、 《战国策·魏策》-灭韩亡魏。
【组词】
灭于绛;一朝而灭;灭亲、 灭户、 消灭、 毁灭、 灭夷、 灭劫
2.
【迹】
同本义。
【引证】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赵主父令工施钩梯而缘播吾(山名),刻疏人迹其上。
【组词】
浪迹天涯;人迹、 人迹罕至;迹蹈、 迹状、 迹响
留下的印子。
【引证】
《聊斋志异·促织》-蟆入草间,蹑迹披求。
【组词】
痕迹;血迹;笔迹;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