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08: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08:15
挟愤(xié fèn)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怀恨在心,带着愤怒的情绪。基本含义是指某人因为受到不公正对待或伤害而心怀怨恨,这种情绪可能会影响其行为和决策。
在文学作品中,挟愤常用来描述角色因遭受背叛或不公而产生的复仇心理。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于形容某人因为长期的不满而采取的行动。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挟愤可能被用来分析个体的情绪状态和行为动机。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情感的强烈程度和持续时间,而反义词则代表了与挟愤相反的情绪状态。
挟愤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挟”意味着携带或怀有,“愤”则指愤怒或不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挟愤可能与儒家思想中的“忍”和“恕”形成对比,强调个人情绪的控制和对他人的宽容。在现代社会,这个词可能与个人权利和正义的追求相关联。
挟愤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负面情绪和冲突,它可能激发人们对不公和复仇的思考。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影响个人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
在个人生活中,挟愤可能出现在与他人的冲突或不公正待遇后,个人需要处理和释放这种情绪,以避免长期的负面影响。
在诗歌中,挟愤可以用来描绘一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如:
他挟愤而行,心中火焰未熄,
每一步都踏在复仇的边缘。
挟愤可能让人联想到黑暗的画面和紧张的音乐,如电影中的复仇场景,或者是沉重的鼓点声。
在英语中,挟愤可以对应词汇如“nurture a grudge”或“hold a resentment”,这些词汇也表达了类似的情绪状态和行为倾向。
挟愤是一个描述负面情绪和行为的词汇,它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其应用。了解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
1.
【挟】
(形声。从手,夹声。本义:用胳膊夹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挟,俾持也。 、 《国语·齐语》-挟其枪。刈耨鑮。 、 《管子·小匡》注-右掖曰挟。 、 《国语·吴语》-挟经秉枹。 、 《楚辞·天问》-何冯弓挟矢。 、 《战国策》-左挟弹,右摄丸。 、 《孟子·梁惠王上》-挟太山。 、 明·魏禧《大铁椎传》-骑马挟矢。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操刀挟盾。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挟匕首。
【组词】
腋下挟着一本书;挟枪;挟弓;挟尺
2.
【忿】
(形声。从心,分声。从“心”,表示与心情有关。本义:愤怒,怨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忿,悁也。 、 《广雅》-忿,怒也。 、 《易·象传》-君子以惩忿窒欲。 、 《礼记·大学》-身有所忿窒。 、 《楚辞·怀沙》。注:“恨也。”-惩违改忿兮。 、 《庄子·达生》-忿慉之气。 、 《玉篇》-忿,恨也,怒也。 、 《战国制·秦策》-伯主约而不忿。 、 《孙子·谋攻》-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组词】
忿恨、 忿气、 忿怒、 忿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