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5:15: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5:15:46
词汇“三佞”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源自古代汉语,主要用于描述三种奸佞之人。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三佞”指的是三种奸佞之人,具体指哪三种人可能因文献而异,但通常指的是那些善于谄媚、阿谀奉承、心术不正的人。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左传》等史书中,“三佞”常被用来批评那些不忠不义、善于谄媚的官员或臣子。在现代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但在某些历史或文学研究中仍会被提及。
“三佞”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具体词源不详,但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几乎不再使用。
在古代**,君主制下的政治环境使得“三佞”这类词汇频繁出现,用以警示君主和批评不良官员。在现代社会,这种词汇的使用已经非常有限,但在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中仍有一定的价值。
提到“三佞”,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奸诈、不诚实和腐败的形象,产生负面情感反应。
在现代生活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但在学*古代文学或历史时,了解“三佞”的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
在创作诗歌或故事时,可以将“三佞”作为一个象征性的词汇,用以描绘那些心术不正、善于谄媚的角色。
由于“三佞”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词汇,很难直接产生具体的视觉或听觉联想,但在阅读相关历史文献时,可能会联想到古代宫廷的阴暗面。
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三佞”的词汇,但类似的描述奸佞之人的词汇是普遍存在的。
“三佞”作为一个古代汉语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了解其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类词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素养。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佞】
(会意。从女,信省。本义:用花言巧语谄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佞,巧谄高材也。 、 《广雅》-佞,巧也。 、 《韩诗外传》-佞,谄也。 、 《国语·晋语》-佞之见佞,果丧其田。 、 《史记·周本纪》-为人佞巧。 、 《盐铁论·刺议》-以邪导人谓之佞。 、 《论语·公冶长》-焉用佞。 、 《书·吕刑》-非佞折狱,惟良折狱。 、 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非佞誉诬谀之徒。
【组词】
佞王、 佞巧、 佞感、 佞道、 佞兑、 佞禄、 佞色、 佞恶、 佞口、 佞舌、 佞言、 佞给、 佞慧
巧言谄媚的人。
【引证】
《英烈传》-全望陛下亲贤远佞,以调天和,以安黎庶。
【组词】
奸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