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4:05: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4:05:08
词汇“三俎”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源自古代汉语,主要用于描述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三件祭器。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三俎”进行深入分析:
“三俎”字面意思是指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三件祭器,通常是用来盛放牺牲(祭品)的器具。在古代礼仪中,俎是重要的礼器之一,用于承载和展示祭品,以示对神灵的尊敬。
“俎”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形状像一个有足的盘子,用于盛放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俎”逐渐成为专门用于祭祀的器具,而“三俎”则特指用于重要祭祀的三件俎。
在古代,祭祀是重要的社会活动,涉及到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三俎”作为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对于现代人来说,“三俎”可能会引起一种对古代文化的敬畏和好奇,同时也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社会的复杂仪式和等级制度。
由于“三俎”在现代生活中几乎不再使用,个人应用的机会较少。但如果参与古代文化复原活动或历史剧的演出,可能会接触到相关的知识和实践。
在创作古代背景的小说或剧本时,可以巧妙地使用“三俎”来增强场景的历史感和仪式感。
想象一幅古代祭祀的画面,三俎上摆放着精心准备的祭品,周围是穿着古代服饰的人们,这样的场景可能会伴随着古乐的旋律,营造出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祭祀器具也有出现,但其名称和具体用途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古埃及的祭坛和祭器,虽然功能相似,但形状和装饰风格各异。
“三俎”作为一个古代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古代社会的礼仪和*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和语言表达的深度。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俎】
(指事兼形声。小篆字形。《说文》“从半肉在且上。”且,祭祀所用的礼器。本义:供祭祀或宴会时用的四脚方形青铜盘或木漆盘,常陈设牛羊肉)。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楚茨》-为俎孔硕。 、 《左传·隐公五年》-鸟兽之肉,不登于俎。 、 《山海经·海外西经》-祭操俎。 、 《论语·卫灵公》-俎豆之事。 、 《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疱,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组词】
俎几、 俎拒、 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