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28: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28:01
“收离聚散”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人们或事物的聚集和分散。它通常用来描述人际关系、社会群体或自然现象中的聚合与分离,强调了事物之间动态变化的过程。
在文学作品中,“收离聚散”常用来描绘人物命运的起伏、情感的变迁或历史的更迭。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朋友、家人之间的团聚和分别。在专业领域,如社会学或心理学,它可能被用来分析群体行为或人际关系的动态。
“收离聚散”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反映了古人对人生和社会动态的观察和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和用法也在不断演变,但其核心意义——聚合与分离——始终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收离聚散”常常与家庭、友情和爱情等主题相关联,反映了人们对稳定和归属感的追求。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这个词汇也体现了人们对变化和不确定性的认识。
这个词汇常常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感慨,让人联想到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化。它提醒我们珍惜与亲人、朋友的每一次相聚,因为每一次的分离都可能是永别。
在我的生活中,每当春节回家或送别朋友时,我都会深刻体会到“收离聚散”的含义。这种情感的起伏让我更加珍惜与家人和朋友的相处时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梭,收离聚散间,友情如酒,愈久愈醇。”
想象一幅画面:火车站的人群,有的拥抱告别,有的兴奋相聚,背景音乐是一首悠扬的钢琴曲,这样的场景完美地诠释了“收离聚散”的意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oming and going”或“meeting and parting”,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聚合与分离的概念。
通过对“收离聚散”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人际关系和社会动态的复杂性。这个词汇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思考人生和情感时有了更深的视角。
收离聚散,咸安其居。
1.
【收】
(形声。从攴(pū),收(jiū)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收,捕也。 、 《诗·大雅·瞻卬》。传:“拘收也。”-女反收之。 、 《汉书·李广苏建传》-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 《后汉书·张衡传》-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组词】
收领、 收系、 收付、 收考、 收夷、 收劾、 收案、 收掩、 收执、 收禁、 收领
2.
【离】
(形声。从隹(zhuī),表示与鸟类有关,离声。“离”是“鹂”的本字,因而声符亦兼表字义。本义:鸟名。即黄鹂,也称仓庚,鸣声清脆动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离,离黄仓庚也。 、 《易·说卦》-離为雉、九家,離为鸟,为飞、为鹤、为黄。 、 《颜氏家训》-离则配禹。 、 《诗·邶风·旌丘》-流離之子。 、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
【聚】
(形声。小篆,下面是三个人,表示人多;上面的“取”,作声符。本义:村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邑落曰聚,今曰邨,曰镇,北方曰集皆是。-聚,会也。 、 《史记·五帝纪》-一年而所居成聚。 、 《史记·平帝纪》-聚曰序。 、 《后汉书·王扶传》。注:“小于乡曰聚。”-所止聚落化其德。 、 刘向《说苑》-乡聚里中人哀而救之。 、 枚乘《上书谏吴王》-禹无十户之聚,以王诸侯。
【组词】
聚落
4.
【散】
(本义:分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散,杂肉也。 、 《后汉书·华陀传》-漆叶青黏散。谓药,石为屑杂和也。 、 《庄子·人间世》。注:“不在可用之数曰散木。”-散木也。 、 汉·贾谊《过秦论》-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组词】
乌云散了;四散、 散盘、 散走、 散佚、 散没、 散众、 散亡、 散叛、 散流、 散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