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8:39: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8:39:28
燔刑:燔刑是一种古代的酷刑,指的是将人活活烧死的刑罚。这种刑罚通常用于惩罚重罪犯或异教徒,具有极强的惩罚性和威慑性。
文学: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燔刑常被用来描绘暴政或迫害的场景,如《圣经》中对异教徒的描述。 口语:在现代口语中,燔刑一词较少直接使用,但可能会被用来比喻极端的惩罚或痛苦。 专业领域:在历史学、法学等领域,燔刑是研究古代刑罚制度和迫害的重要内容。
同义词:火刑、焚刑、烧死 反义词:赦免、释放、宽恕
词源:燔刑一词源自古代汉语,"燔"意为焚烧,"刑"指刑罚。 演变: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燔刑逐渐被废除,现代社会已不再使用这种残酷的刑罚。
意义和影响:燔刑在古代社会中具有强烈的和政治意义,常被用来维护统治者的权威和的纯洁性。
情感反应:燔刑一词给人带来强烈的恐惧和厌恶感,联想到极端的痛苦和死亡。 联想:联想到古代的暴政、**迫害和人类的残忍。
经历或故事:在历史课程中学*到燔刑的相关内容,对古代社会的残酷和野蛮感到震惊。
诗歌:
在古老的石阶上,
燔刑的火焰熊熊燃烧,
灵魂在痛苦中挣扎,
历史的残酷,永不忘。
视觉联想:联想到古代刑场上的火焰和烟雾,以及受刑者的痛苦表情。 听觉联想:联想到火焰的噼啪声和受刑者的惨叫声。
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
理解:燔刑是一种极端残酷的古代刑罚,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野蛮和迫害。 重要性**:了解燔刑有助于我们认识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黑暗面,提醒我们珍惜现代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1.
【燔】
(形声。从火,番声。本义:焚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燔,爇也。从火,番声。与焚略同。 、 《列子·黄帝》-藉芿燔林。 、 《汉书·东方朔传》。注:“焚烧也。”-燔之于四通之衢。 、 《素问·生气通天论》-体若燔炭。 、 《庄子·盗跖》-抱木而燔死。 、 《史记·平津侯生父传》-燔其茏城。 、 《汉书·宣帝纪》-人民饥饿,相燔烧以求食。 、 《汉书·儒林传》-燔诗书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组词】
燔燎、 燔石、 燔刑、 燔燃、 燔销
2.
【刑】
同本义。
【引证】
《易·蒙》。注:“兑折为刑。”-利用刑人。 、 《吕氏春秋·顺说》。注:“杀也。”-刑人之父子也。 、 《韩非子·二柄》-杀戮之谓刑。 、 《易·本命》-阴为刑。 、 《吕氏春秋·音律》。注:“杀也。”-阴将始刑。 、 《史记·项羽本纪》-刑人如恐不胜。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刑马作誓。 、 《史记》-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
【组词】
刑牛、 刑牲、 刑马
惩罚。
【引证】
《史记·陈涉世家》-刑其长吏。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五人之当刑。 、 清·方苞《狱中杂记》-彼于刑者。 、 《孟子·梁惠王上》-从而刑之。
【组词】
刑吏、 刑民、 刑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