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7:35: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7:35:54
词汇“燔妻子”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源自古代汉语,具有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燔妻子”字面意思是焚烧妻子。在古代,这是一种极端的刑罚或仪式,通常用于表示对背叛或重大罪行的惩罚。
在古代文学和历史文献中,“燔妻子”可能出现在描述战争、叛乱或重大罪行的语境中。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因为它带有极端的负面情感和历史色彩。
“燔”字在古代汉语中意为焚烧,而“妻子”即指妻子。这个词汇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罪行的极端惩罚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这种刑罚逐渐被废除。
在古代**,法律和道德规范非常严格,对重大罪行的惩罚往往极其严厉。燔妻子作为一种刑罚,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忠诚和秩序的极端重视。
这个词汇带有强烈的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痛苦、绝望和极端的暴力。它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恐惧和不安。
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因为它与现代价值观和法律体系不符。在历史研究或文学创作中,可能会偶尔提及,但通常会带有批判或反思的意味。
在创作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描绘极端的悲剧或历史场景,例如在历史小说或戏剧中的某个情节。
想象一个古代刑场,火焰熊熊,人们的哭喊声,这种场景会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极端刑罚也有存在,例如古代罗马的火刑,但具体词汇和执行方式会有所不同。
“燔妻子”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观念。在现代语境中,我们应该反思这种极端刑罚的历史背景,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不适用性。这个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的重要性在于它帮助我们理解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1.
【燔】
(形声。从火,番声。本义:焚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燔,爇也。从火,番声。与焚略同。 、 《列子·黄帝》-藉芿燔林。 、 《汉书·东方朔传》。注:“焚烧也。”-燔之于四通之衢。 、 《素问·生气通天论》-体若燔炭。 、 《庄子·盗跖》-抱木而燔死。 、 《史记·平津侯生父传》-燔其茏城。 、 《汉书·宣帝纪》-人民饥饿,相燔烧以求食。 、 《汉书·儒林传》-燔诗书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组词】
燔燎、 燔石、 燔刑、 燔燃、 燔销
2.
【妻】
以女嫁人。
【引证】
《汉书·吴芮传》。注:“妻,嫁女与人也。”-黥布归芮,芮妻之。 、
娶女子为配偶。
【引证】
《左传·桓公六年》-齐侯又请妻之。 、 《孟子》-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
3.
【子】
构词后缀。
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素后。
【组词】
胖子、 瘦子、 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