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1:30: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1:30:03
词汇“义节”在中文语境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其可能的含义和用法出发。以下是对“义节”这一词汇的分析:
“义节”可以理解为“正义的节操”或“道德上的节制”。它强调的是在道德和行为上的正直和自律。
由于“义节”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文学、口语和专业领域中的使用较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形容一个人物的高尚品质或行为准则。在口语中,可能不太会直接使用这个词,而是用更常见的词汇来表达相似的意思。
“义节”由“义”和“节”两个字组成。“义”指正义、道德,“节”指节操、节制。这个词可能在古代文献中有所出现,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义”和“节”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一个人品德的体现。在现代社会,虽然直接使用“义节”这个词的情况不多,但其所代表的道德观念仍然被广泛认同。
提到“义节”,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正直、高尚的品德,以及在面对诱惑和困难时坚守原则的形象。这种联想可能会激发人们对正义和道德的尊重和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直接使用“义节”这个词,但我们会用其他词汇来表达相似的道德观念,比如“正直”、“廉洁”等。
在创作中,可以将“义节”融入到描述一个坚守原则、不为私利所动的人物形象中,以此来强调其高尚的品德。
提到“义节”,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形象,或者是一些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如岳飞等。这些形象往往与忠诚、正直等品质联系在一起。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义节”的词汇,但类似的道德观念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如英文中的“integrity”(正直)和“virtue”(美德)。
“义节”这个词虽然不常用,但它所代表的道德观念在任何时代都是重要的。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达道德和价值观。
1.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
2.
【节】
(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引证】
《说文》-節,竹约也。 、 左思《吴都赋》-苞笋抽节。 、 《晋书·杜预传》-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 《易·说卦》-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组词】
节根、 节旄、 节粉、 节槎、 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