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43: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43:31
浮力是指物体在流体(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的流体的重量。这一概念由阿基米德原理描述,即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流体的重量。
浮力一词源自拉丁语“fluere”,意为流动。在物理学中,浮力的概念自阿基米德时代就已经存在,并在科学发展中逐渐被精确化和系统化。
在许多文化中,浮力与自由、探索和冒险相关联。例如,热气球节在很多国家都是受欢迎的活动,象征着对天空的向往和探索精神。
浮力常带给人轻松、自由的情感联想。想象一个人在水中漂浮,可以带来一种放松和解脱的感觉。
在游泳时,正确理解浮力可以帮助保持身体平衡,减少体力消耗,使游泳更加轻松。
在诗歌中,浮力可以被用来比喻心灵的轻盈或思想的自由:
我的心如同一叶扁舟, 在知识的海洋中轻盈浮游, 不受束缚,自由探索。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躺在水面上,周围是宁静的湖水,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这样的场景可以带来一种平静和安宁的视觉体验。
在不同语言中,浮力的概念基本一致,但其象征意义和文化联想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某些文化中,浮力可能与逃避责任或现实相关联。
浮力作为一个物理概念,不仅在科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也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理解浮力的原理和象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和理解世界。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一词汇的多种用法,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能力。
1.
【浮】
(形声。从水,孚(fú)声。本义:漂流,漂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浮,氾也。 、 《诗·小雅·菁菁者莪》-载沉载浮。 、 《广雅》-浮,漂也。浮游也。 、 《论语·公冶长》-乘桴浮于海。 、 《书·禹贡》-浮于济漯。 、 《楚辞·哀郢》-过夏首而西浮兮。 、 《文选·桦·海赋》-浮天无岸。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
2.
【力】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力,筋也。像人筋之形。 、 《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其行之以货力。 、 《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力农数耘。 、 《诗·邶风》-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 《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组词】
四肢无力、 力人、 力尽神危、 力软筋麻、 力屈、 力尽、 力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