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8:25: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8:25:45
词汇“刻瑑”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刻瑑”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刻瑑”(kè zhuàn)是一个汉语词汇,其中“刻”指的是雕刻,“瑑”指的是玉器上的纹饰。因此,“刻瑑”字面意思是指在玉器上雕刻纹饰,引申为精细的雕刻工艺。
在古代文献中,“刻瑑”常用于描述玉器、石器等工艺品的精细雕刻。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精细复杂的事物或工艺。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使用,因为它过于文雅和专业。
“刻瑑”一词源自古代对玉器加工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主要保留在专业领域和古文献中。
在**古代,玉器被视为高贵和吉祥的象征,因此刻瑑工艺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它不仅体现了工匠的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和文化追求。
提到“刻瑑”,我联想到的是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对美的追求。这种精细的工艺让人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不常使用“刻瑑”这个词汇,但在参观博物馆或阅读古代文献时,我会遇到这个词汇,它让我对古代工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刻瑑”:
玉石之上,刻瑑生辉,
千年风霜,不减其美。
想象一块古老的玉器,上面精细的刻瑑纹饰在灯光下闪烁着柔和的光芒,这种视觉体验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深远。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精细雕刻工艺也有相应的词汇,如西方的“carving”或“engraving”,但它们并不完全等同于“刻瑑”,因为“刻瑑”更特指玉器上的雕刻。
通过对“刻瑑”的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这个词汇的古雅和专业性。它不仅是一个描述工艺的词汇,也是连接古代文化和现代认知的桥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词汇量和提升文化素养。
1.
【刻】
(形声。从刀,亥声。本义:雕刻,在木头上雕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刻,镂也。 、 《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 、 《礼记·哀公问》-器不刻镂。 、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二十四年春,刻其桷,皆非礼也。
2.
【瑑】
(形声。从玉,彖声。本义:玉器上隆起的雕刻花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瑑,圭璧上起兆琢也。 、 《周礼·典瑞》。注:“有圻鄂瑑起。”-瑑圭璋璧琮。 、 《考工记·玉人》。注:“文饰也。”-瑑圭璋八寸。
【组词】
瑑饰、 瑑璧、 瑑琮
指雕刻瑑纹或文字。
【引证】
《礼记·礼器》-大圭不瑑。 、 《列子·黄帝》-雕瑑复朴。 、 《汉书·董仲舒传》-臣闻良玉不瑑,资质润美,不待刻瑑。
【组词】
瑑刻、 瑑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