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37: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37:22
“刻画无盐,唐突西施”这个成语出自《世说新语·轻诋》,原意是指描绘无盐(古代丑女)的丑陋,却冒犯了西施(古代美女)。字面意思是形容用不恰当的方式描绘或评价某人,尤其是用贬低的方式去评价一个本应被赞美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批评那些不懂得欣赏美或不恰当地评价美的人。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讽刺那些对美有错误理解或评价的人。在专业领域,如艺术评论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批评那些不专业的评价或错误的艺术解读。
同义词:不识泰山、不识好歹、不识大体 反义词:慧眼识珠、独具慧眼、识时务者为俊杰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典故,反映了古代对美丑的认知和评价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有所扩展,不仅仅局限于对美的评价,也用于其他形式的评价不当。
在**文化中,美丑的观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这个成语反映了社会对评价标准的重视,以及对不恰当评价的批评。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是一种讽刺和批评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那些不懂得欣赏或评价的人,以及他们的无知和错误。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人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完全不恰当,这时我就会想到“刻画无盐,唐突西施”这个成语,用它来表达我的不满和批评。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墨香飘溢书卷间,
刻画无盐笑语喧。
唐突西施心自愧,
不识真美泪潸然。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画中描绘了一个丑陋的形象,却试图表现美的意境,这种视觉上的冲突让人联想到这个成语。听觉上,可以想象一段音乐评论,其中对一首优美的乐曲做出了不恰当的评价,这种听觉上的不协调也让人想到这个成语。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方式,如“不识货”或“不懂行”,也可以表达类似的意思。
“刻画无盐,唐突西施”这个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非常重要,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表达方式,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批评不恰当的评价。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敏感度和批评能力。
东晋初年,很有名望的尚书仆射周顗为人特别谦虚。人们总喜欢把他与当时同样有名望的尚书令乐广相提并论,说他们两人都是才学过人、德高望重。周顗谦虚地说:“把我与他相比,是亵渎了他,那是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了。”
1.
【刻】
(形声。从刀,亥声。本义:雕刻,在木头上雕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刻,镂也。 、 《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 、 《礼记·哀公问》-器不刻镂。 、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二十四年春,刻其桷,皆非礼也。
2.
【画】
(会意兼指事。金文。上面是“聿”(yù),象以手执笔的样子,是“笔”的本字;下面象画出的田界。整个字形,象人持笔画田界之形。本义:划分,划分界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画,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画之。 、 《左传·襄公四年》-画为九州。 、 《汉书·地理志上》-画壄分州。
【组词】
画野分疆、 画土分贡、 画地、 画界
3.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4.
【盐】
(形声。从卤,监声。本义:食盐)。
同本义。
【引证】
《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 《史记·货殖列传》-鲁盐漆丝。
【组词】
盐酱口、 盐枭、 盐斤、 盐捕分府、 盐钞法、 盐呆子、 盐官、 盐院、 盐丁、 盐引、 盐车
5.
【唐】
(形声。小篆作字形。从口,庚声。本义:大话)。
广大。
【引证】
扬雄《甘泉赋》-平原唐其坛曼兮。
【组词】
唐唐、 唐皇
6.
【突】
(会意。从穴,从犬。本义:犬从洞穴中突然窜出)。
狗从穴中突然而出。
【引证】
《说文》。徐锴系传:“犬匿于穴中伺人,人不意之,突然而出也。”-突,犬从穴中暂出也。 、 《汉书·刑法志》。注:“恶马也。”-是犹以鞿而御駻突。
7.
【西】
(象形。据小篆字形,上面是鸟的省写,下象鸟巢形。“西”是“栖”的本字。本义:鸟入巢息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西,鸟在巢上,象形。 、 《敦煌曲子词集》-棹歌惊起乱西禽,女伴各归南浦。
【组词】
西迟
8.
【施】
(形声。从(yǎn),也声。本指旗帜)。
旗飘动。
【引证】
《说文》朱骏声通训定声-旖施,柔顺摇曳之貌。 、 《说文》-施,旗貌。 、 《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犹阿那也。”-旖旎(施)从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