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9:23: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9:23:35
危言耸论(wēi yán sǒng lùn)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令人震惊的言论”。其中,“危言”指的是令人感到危险或不安的言论,“耸论”则指耸人听闻的言论。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言辞激烈、引人注目、可能引起公众强烈反应的言论。
在文学作品中,危言耸论常用于描述那些具有强烈批判性或警示性的言论,用以揭示社会问题或激发公众思考。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评价某人的言论过于激烈或夸张。在专业领域,如新闻学或传播学,危言耸论可能被用来分析媒体如何通过夸张的报道吸引公众注意。
同义词:耸人听闻、危言危行、危言高论 反义词:平实之言、平淡无奇、平淡无味
危言耸论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其构成部分“危言”和“耸论”在古代文献中均有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描述那些具有强烈影响力的言论。
在传统文化中,言论的力量被高度重视。危言耸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对于言论影响力的认识,尤其是在社会变革或危机时期,这种类型的言论往往能够激发公众的共鸣和行动。
危言耸论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震惊和警觉。它可能引发人们对某些问题的深入思考,也可能导致不安和恐慌。在表达上,这个词汇常用于强调言论的强烈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公众人物或意见领袖通过发表危言耸论来吸引公众注意,这种策略在短期内确实能够引起广泛关注,但长期效果则取决于言论的内容和真实性。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危言耸论来增强语言的冲击力,例如:
危言耸论震四方, 警世钟声彻夜长。 唤醒沉睡的心灵, 共赴未来的战场。
危言耸论可能让人联想到新闻报道中的紧急播报声,或是演讲者激昂的语调。视觉上,可能联想到报纸头条上的大字标题,或是电视屏幕上闪烁的警示标志。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ensational言论”或“provocative言论”,这些词汇也用来描述那些旨在引起公众强烈反应的言论。
危言耸论是一个强有力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言论的性质,也反映了社会对于言论影响力的认识。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能够帮助我更有效地传达我的观点和情感。
滞魄幽魂现形惊异类,危言竦论改过望同胞。
1.
【危】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腿骨节形。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本义:在高处而畏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危,在高而惧也。 、 《鬼谷子》。注:“山高也。”-决危而美名者。 、 《国语·晋语》。注:“高险也。”-榣木不生危。 、 《孝经》。郑注:“殆也。”-高而不危。
2.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
3.
【竦】
(会意。从立,从束。立,站着。束,约束。本义:肃敬;恭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敬者,肃也。”-竦,敬也。 、 《聊斋志异·促织》-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各各竦立以听。
【组词】
竦然、 竦听、 竦立、 竦敬、 竦惧
4.
【论】
(形声。从言,仑(lún)声。本义:评论,研究。引申为“议论”)。
议论, 分析和说明事理。
【引证】
《说文》-论,议也。 、 《论语序集解》-论理也,次也。 、 《周礼·考工记》。注:“谓谋虑治国之政令也。”-坐而论道。 、 《史记·张仪传》-臣请论其故。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留连论诗。 、 《资治通鉴·汉纪》-与蒙论议。 、 诸葛亮《出师表》-每与臣论此事。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十几人论议。
【组词】
论道、 论黄数黑、 论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