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00: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00:13
喜见于色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喜悦之情表现在脸上。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内心喜悦无法掩饰,自然而然地通过面部表情展现出来。
“喜见于色”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结构和意义在历史长河中相对稳定。它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情绪表达的观察和总结。
在中国文化中,情绪的控制和表达是一个重要的社交技能。然而,“喜见于色”强调的是情绪的自然流露,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真诚和自然的重视。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温馨和亲切,它让我联想到家庭团聚、朋友相聚时的喜悦场景。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通过考试后,我的家人看到我喜见于色的样子,都为我感到高兴。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喜见于色,花开满园笑语盈盈。”
看到“喜见于色”这个词汇,我联想到温暖的阳光和欢快的音乐,这些都是喜悦的象征。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smile on one's face”,但它没有“喜见于色”那样强调情绪的自然和无法掩饰。
“喜见于色”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汉语词汇,也让我更加理解情绪的自然表达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它提醒我在适当的时候,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尔朱荣]与葛荣众寡非敌。葛荣闻之,喜见于色。
齐人伐燕,取其财而俘其民。王朝而受俘,~。
1.
【喜】
(会意。甲骨文上面是“鼓”本字,下面是“口”。“鼓”表示欢乐,“口”是发出欢声。本义:快乐;高兴)。
同本义(乐之见于谈笑曰喜。喜,形于色)。
【引证】
《说文》-喜,乐也。 、 《礼记·檀弓》-人喜则斯陶。 、 《素问·五远行大论》-其志为喜。 、 《诗·小雅·菁菁》-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吴广喜,念鬼。 、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嘿然大喜。 、 唐·柳宗元《三戒》-虎因喜。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三保亦自喜。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喜容原好,愁容也好,蓦地间怒容越好。
【组词】
喜洽、 喜之不尽、 喜匆匆、 喜欢不杀、 喜上眉梢
2.
【见】
“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
【引证】
《广雅》-见,示也。 、 《易·乾》。注:“出潜离隐,故曰见。”-见龙在田。 、 《汉书·韩信传》-情见力屈。 、 《战国策·燕策》-图穷而匕首见。 、 《孟子·梁惠王上》-见于王。 、 《论语·季氏》-见于孔子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其末立见。 、 《三国演义》-有虹见于玉堂。 、 吴均《与朱元思书》-有时见日。 、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组词】
见影、 见得
介绍,推荐。
【引证】
《论语·微子》-见其二子焉(让他两个儿子出见子路。见通“现”,使……现。焉,于之,向子路)。 、 《墨子·公输》-见我于王。
3.
【于】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往;去。
【引证】
《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书·大诰》-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4. 【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