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43: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43:44
校书郎:古代**官职名称,主要负责校勘书籍、整理文献的工作。在唐代,校书郎属于秘书省的官员,负责校对官方书籍,确保文本的准确无误。
文学语境: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校书郎常被描绘为博学多才、精通文墨的形象,如唐代诗人王维的《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中提到“校书天禄阁,清切奉高明”。
口语语境:在现代口语中,校书郎一词较少使用,但在讨论古代官制或文献学时可能会提及。
专业领域:在历史学、文献学和古籍研究领域,校书郎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用以探讨古代文献的保存和传承。
同义词:校勘官、校对员
反义词:无直接反义词,但与“篡改者”相对立。
词源:校书郎一词源自汉代,最初称为“校书”,后在唐代正式称为“校书郎”。
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校书郎的职责逐渐扩展,包括编纂、整理和保存文献。
文化意义:校书郎在古代**文化中象征着知识的传承和文献的保存,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
社会影响:校书郎的工作直接影响官方文献的准确性和文化传承的质量。
情感反应:校书郎一词给人以严谨、学术和传统的印象。
联想:联想到古代学者在书案前认真校对的场景,以及对知识的尊重和传承。
经历或故事:在大学期间,我参与了一个古籍修复项目,那段时间我深刻体会到了校书郎的工作意义,每一条注释和每一处校正都至关重要。
诗歌:
古卷摊开在案前,
校书郎笔下生辉。
一字一句皆心血,
传承千年不朽文。
视觉联想:想象一位身着古代官服的学者,手持毛笔,专注地校对古籍。
听觉联想:古代书房的安静,只有笔尖在纸上滑动的沙沙声。
比较: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角色可能是图书馆员或档案管理员,负责保存和管理文献资料。
总结:校书郎是古代*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官职,负责校勘和保存文献,对文化传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代,虽然这一职位已不复存在,但其精神和对知识的尊重仍然值得我们学和传承。
1.
【校】
(形声。从木,交(jiào)声。(jiào)本义:古代拘囚犯人的刑具)。
学堂,学校。
【引证】
《集韵》-校,教学之宫。 、 《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郑国谓学为校。”-郑人游于幺校。 、 《汉书·平帝纪》-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 、 《孟子》-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组词】
校序、 校室、 校学
2.
【书】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書,著也。 、 《周礼·保氏》-五曰六书。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 、 《易·系辞》-易之以书契。 、 《尚书序》疏-书者,以笔画记之辞。 、 《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 、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 方苞《狱中杂记》-众言同,于是乎书。
【组词】
书候、 书孽、 书记手、 书画卯酉、 书文、 书抄、 书具、 书券、 书砚、 书狱、 书命、 书格、 书帖
3.
【郎】
(形声。从邑,良声。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古邑名。在今山东金乡县境)。
古地名。春秋鲁邑。
【引证】
《说文》。按,鲁有二郎。-郎,鲁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