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19: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19:41
指手顿脚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在说话或做事时,手和脚的动作频繁且急促,通常用来形容人的动作急躁、不稳重。基本含义是指人的行为举止显得急促而不稳重。
在文学作品中,指手顿脚 可能用来描绘一个性格急躁或情绪激动的人物形象。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在讨论或争论时过于激动,动作频繁。在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描述心理学或行为学相关的情境。
同义词:手舞足蹈、急躁不安、慌张失措 反义词:镇定自若、从容不迫、稳如泰山
指手顿脚 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指手”和“顿脚”两个动作组合而成,形象地描述了人的急促动作。在语言中的变化不大,主要用于形容人的行为举止。
在文化中,稳重和沉着被视为美德,因此指手顿脚** 这个词汇有时带有贬义,暗示某人缺乏自制力或不够成熟。
这个词汇给我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因为它通常与不稳重和缺乏自制力联系在一起。联想上,可能会想到一个在公共场合过于激动的人,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在一次重要的会议上看到一位同事因为过于激动而指手顿脚,这影响了他的专业形象,也让我意识到在公共场合保持冷静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将指手顿脚 用来形容一个激动的人物:
他的心狂跳,指手顿脚, 在夜的舞台上,舞动不安。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激动时的动作,手和脚的动作频繁且急促。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快速而急促的脚步声和手的拍打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gesticulating wildly" 或 "stamping feet",用来形容人的动作急促和不稳重。
指手顿脚 这个词汇在描述人的行为举止时非常形象,能够准确传达一个人急躁和不稳重的状态。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汇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描述人的行为特征,尤其是在需要表达负面情绪或行为时。
1.
【指】
手指。手掌的五个终端部分之一。
【引证】
《说文》-指,手指也。 、 《庄子·骈拇》-骈拇枝指。 、 《荀子·儒效》-是犹伛身而好升高也,指其顶者愈众。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指如削葱根。 、 唐·白居易《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以指叩门。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组词】
指下、 伸手不见五指;屈指可数;指甲,指爪、 指尺、 指掌、 指语
足指也叫做指。
【引证】
《史记·高祖本纪》-乃扪足曰:“虏中吾指。”
2.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
3.
【顿】
(形声。从页(xié),屯声。从“页”,表示与头有关。本义:叩头,磕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顿,下首也。 、 《周礼·大祝》。注:“拜头叩地也。”-二曰顿首。
【组词】
顿颡、 顿筑、 顿头、 顿膝
4.
【脚】
传统戏曲中的人物类型。
【引证】
《说文》-崛,山短高也。 、 《埤苍》-崛,特立也。 、 张衡《西京赋》-神明崛其特起。 、 《文选·扬雄·甘泉赋》-洪台崛其独出兮。
【组词】
脚儿、 脚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