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6:14: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6:14:29
词汇“牙门官”在**古代文献中较为罕见,主要出现在一些历史文献和古代小说中,其基本定义和语境分析如下:
“牙门官”一词在古代**指的是负责守卫城门或军营大门的官员。这里的“牙”字可能来源于“牙旗”,即军中的旗帜,象征着军队的威严和权威。因此,“牙门官”可以理解为负责守卫重要门户的官员,其职责包括安全检查、人员出入管理等。
在文学作品中,“牙门官”通常出现在描述古代战争、城池防御或军营生活的场景中。例如,在《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中,可能会描述牙门官在战时如何严格把守城门,防止敌军入侵。
“牙门官”一词的词源可能与古代军队的组织结构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现代汉语中几乎不再使用。
在古代**,城池的安全至关重要,因此牙门官的角色非常重要。他们的存在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安全和秩序的重视。
提到“牙门官”,可能会联想到古代战争的紧张气氛和守卫者的责任感。这个词汇带有一种严肃和庄重的情感。
在现代生活中,“牙门官”这个词汇较少使用,但在历史研究和古代军事题材的创作中,它仍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战争的诗歌时,可以使用“牙门官”来描绘战时的紧张氛围:
战鼓隆隆震天响,
牙门官紧守城墙。
敌军如潮涌来急,
守卫者心如铁钢。
想象一下古代城池的景象,城门紧闭,牙门官手持兵器,警惕地巡视四周。这种场景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战争电影中的紧张音乐和战斗画面。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官职可能被称为“gatekeeper”或“guard”,但这些词汇缺乏“牙门官”所特有的军事和历史背景。
“牙门官”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反映了古代*军事和社会结构的一个侧面。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文化,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
1.
【牙】
(象形。金文字形,象上下牙齿交错形。“牙”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槽牙)。
大牙,臼齿。古时,当唇者称齿,在辅车之后者称牙。
【引证】
《说文》-牙,牡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 、 《左传·隐公五年》。疏:“颔上大齿谓之牙。”-皮草齿牙。 、 《诗·召南·行露》-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
【组词】
牙祭、 牙疼咒
2.
【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门形。“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双扇门,门)。
同本义 。房屋垣墙等建筑物,在出入通口处所设可开关转动的装置。古代门与户有别,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又在堂室曰户,在区域曰门。
【引证】
、 《白虎通》-五祀,门以闭藏自固也。 、 《墨子·号令》-门常闭。 、 陶渊明《归去来辞》-门虽设而常关。
【组词】
门阑、 门钉、 门楔、 门吊儿、 门坎
3.
【官】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宀”(mián), 以冖覆众,则有治众的意思。本义:官吏,官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官,吏事君也。 、 《礼记·明堂位》-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 、 《礼记·王制》-任官然后爵之。 、 《礼记·曲礼》-在官言官。 、 《礼记·祭法》。注:“官师:中士、下士也。”-官师一庙。 、 《左传·襄公九年》-举不失选,官不易方。 、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 、 《聊斋志异·促织》-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
【组词】
文官;武官;京官;地方官;清官;贪官;军官;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