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4:07: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4:07:49
“上漏下湿”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上面漏水,下面潮湿。基本含义是指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形容居住或工作的地方非常不舒适。
“上漏下湿”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可能源自古代对贫困生活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仍然是形容环境恶劣的常用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强调社会的不公和贫困问题。它也常出现在对历史时期的描述中,如对战乱或自然灾害后的生活状况的描写。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同情和悲哀,因为它描绘的是一种艰难和不舒适的生活状态。联想可能包括贫困、无助和需要帮助的情景。
在个人生活中,如果遇到居住环境不佳的情况,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自己的处境,寻求帮助或改善条件。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雨滴轻敲旧瓦,上漏下湿心亦凉, 岁月无情,破屋见证沧桑。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老旧的房屋,屋顶漏水,地面潮湿。听觉上,可能是雨滴敲打屋顶的声音,以及室内滴水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eaky roof and damp floor”,但这个表达没有形成固定的成语,因此在表达的深度和情感上可能不如“上漏下湿”丰富。
“上漏下湿”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表现力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物理环境的状态,还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深层含义。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深度。
上漏下湿,匡坐而弦。
他们原来的破茅房一下雨就~。
1. 【上】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
2.
【漏】
(形声。从水,屚(lòu)声。本义:漏壶的简称。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同本义。
【引证】
《马稚暨妻张氏墓志》-漏尽钟鸣,箭驰风追。 、 《说文》。按:这就是铜壶滴漏的“漏”。-漏,以铜受水,刻节。 、 《文选·左思·魏都赋》-晷漏肃唱。 、 《华严经音义下引文字集略》-漏刻,谓以筒受水,刻节,昼夜百刻也。
【组词】
漏下、 漏永更长、 漏尽钟鸣、 漏夜、 漏板、 漏刻
3.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4.
【湿】
(会意兼指事。从水,顯(xiǎn或jìn)声。本义:潮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溼,幽溼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溼也。 、 《素问·五常正大论》。注:“溼,土气也。”-肾其畏溼。 、 《考工记·弓人》。注:“溼,犹生也。字多以濕为之。”-必因角干之溼以为之柔。 、 《说文》。按,本指水名,假借为濕。-濕,濕水,也东郡东武阳入海。从水,濕声。桑钦云,出平原高唐。 、 《孟子·公孙丑上》-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 唐·杜甫《兵车行》-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组词】
湿洳、 湿渍渍、 湿风、 湿薪、 湿浸浸、 湿渌渌